第111章 穿丝拓疆(2 / 2)
发生在后世的典故叫做“羊吃人”,十五世纪,英国除了一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块土地早都有了自己的主人,但是却出现了重新圈占土地的情况。
在那个时代,英国的生产主要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个不起眼的行业。
但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急剧扩大,欧洲大陆的西北角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而位于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
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
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
理所当然的,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
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
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典故叫做“种桑误国”,也叫作“穿丝拓疆”。区别在于典故中各国的立场不同。
战国时代,齐国本来只是一个海边的小国,姜太公初封时地不过方圆百里之地,而且很多土地都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生产和人口都不多。
齐国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东方的超强大国,与管仲的粮食战略有很大关系。
齐国的邻国,鲁国和梁国的老百姓平常织绨,绨是一种丝线做“经“,棉线做“纬“织成的纺织品,管仲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服绨。
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一时间全都穿绨料衣服。齐国绨的价格大涨,管仲还特意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匹,给金三千斤。
吸引得鲁、梁二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而获取利润。
鲁、梁二国财政收入大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
一年后,鲁、梁的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忙着织绨运绨,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时机成熟以后,管仲又劝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让百姓再穿绨,并且闭关,禁止齐国与鲁、梁两国通商、通使。
十个月后,鲁、梁两国到处都是饿死的人,百姓都没有粮食吃,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
于是,鲁、梁谷价飞升,齐国开放通商之后,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都要花费巨额金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只有外售价格的百分之一。
三年后,鲁、梁的国君就不得不归顺齐国了。
这两个典故说明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有多高。
现在宋国江南之地已经有了重种桑,轻种粮的思想。
因为宋国海贸发达,丝绸运到海外可以赚取成倍、几十倍的利润,农民种桑养蚕的收益远高于种粮食,怎么选择不言而喻。
因此,必须立法规定耕地用于种粮的最低比例。
否则别说利用江南的粮食支援河北,最后可能江南自己都会缺粮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