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1 / 2)

加入书签

贺元惟回屋取了几个核桃,砸开硬壳,剥出核桃仁给她吃,又为她洗了一碟桑葚果。

细嚼慢咽的吃着喜欢吃的核桃仁,看到桑葚果,谢韫舜捏个放嘴里,酸的很爽口,不禁惊喜的笑道:“好吃。”

贺元惟笑了笑,与她相视而笑。院墙外有棵桑葚树,树枝伸长进院内,桑葚果尚未成熟,酸酸的,想到她有孕在身,应该喜欢这种酸果,就摘了些等她来。

谢韫舜自在的吃着,漫天星光下,仿佛回到散漫的旧时光。

药汤煮沸后,贺元惟改用细火熬。熬了许久,药汤熬浓,他忙活着,取碗,倒出一碗药汤。

闻着飘散的药味,谢韫舜的心情莫名渐渐低落,她为腹中的胎儿感到遗憾。很遗憾,它不合时宜的出现,使她不能留下它,这是她很冷静做出的选择。

贺元惟看了看药汤,郑重说道:“舜舜,滑胎药只能服用一次,如果这次服用后未能滑胎,就留下这个胎儿。”

谢韫舜冷静的道:“避子药和滑胎药怎么可能会同时不管用。”

“不是没有可能。”贺元惟沉稳说道:“也许机缘巧合,恰好都不管用。当然,我说的是‘如果’,只是希望你别太期待结果,顺其自然。”

谢韫舜不去事先揣测,道:“服用后便知。”

“舜舜。”贺元惟低声道:“一切发生之事,都有可以顺势而为的法子。”

谢韫舜明白。

药汤温和的可以服用了,贺元惟毫不紧张的把药碗递给她,能感觉到她接过药碗时的紧张,她的手在抖。

谢韫舜感觉身心发冷,她捧着药碗暖手,呼吸着药味,有一瞬间她觉得腹中的胎儿在哭泣,不由得深深呼吸,压下身心突起的不适,果断的将药汤一饮而尽。

药碗被沉重的放在竹案,她闭目,感受着身体的变化。很疼?流很多血?卧床休养三日?良久,身体没有任何变化。

她睁眼,诧异的对上贺元惟同样诧异的眼神,被他的‘如果’一语成谶?!

贺元惟故作诧异的一叹,理智的道:“它的生命力如此顽强,留下它,应能为你带来好运。”

好运?谢韫舜错愕,它的生命力顽强的太诡异了,匪夷所思!

“舜舜,别担心。”贺元惟轻道:“已经有多件计划之外的事情发生,再多一件又何妨,接受它,我们能迎刃而解。”

谢韫舜自然能接受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亦能承受,依旧觉得诡异的匪夷所思。看了眼煮药的壶,她不再细究,心中有种奇怪的释怀,便起身告辞而去。

皇后的身影忽地从眼前经过,始终寂然孤独的贺云开起身,稳稳的拦腰抱起她,抱着她走夜路,疑惑不解的道:“皇后,怎么了?”

怎么了?谢韫舜想了想,以他最为且只为关心的事情,清醒的告诉他道:“皇上十个月内不能临幸臣妾了。”

夜色中的贺云开面带喜色,漫不经心的搂紧些她,平和说道:“皇后的身子天赋异禀,竟能使避子药和滑胎药皆失效。”

谢韫舜若有所思的不语,被抱回到寝宫,她刚站定就转身走出,说道:“臣妾回去祥凤宫。”

贺云开拦住她,温言道:“朕送皇后回祥凤宫,朕留宿祥凤宫一起就寝?”

“不用。”谢韫舜绕开他,道:“十个月内都无需再一起就寝。”

第47章 忌忽视

庄肃的议政殿中,除了闲散平静的贺云开,自有主见的三人在尽量表现出诚意,他们各怀心事,克制而警惕。

翟太后和谢义相对而坐,眼神毫无接触。谢韫舜端庄的站在中间,要促成他们的和解,以和为贵。怀柔的解决矛盾比暴力的针锋对决,更需要极大的胸怀和智慧。

谢韫舜微笑道:“直接颁下一道赐婚圣旨,谢府谢远川迎娶翟府翟容容,天作之合。母后,谢大人,意下如何?”

“哀家支持。”翟太后没有更好的选择了,翟容容失身不贞,未能破釜沉舟的入宫为妃,嫁进谢府给谢家三代单传的嫡子当正妻,阴差阳错的极好结果。

“没有异议。”谢义冷沉着脸同意,主要是尊重谢远川的决定。

谢韫舜推进的问道:“婚期定于何时?”

“初定八月。”翟太后道:“翟府尚不知情这件婚事,哀家先告知翟大人,再跟谢大人商定具体日子。”

谢义没有异议。

谢韫舜道:“待婚期商定之后,即颁布圣旨。”

翟太后道:“明日就能商定。”

谢韫舜隐隐一笑,冷静的道:“柘翠园作为母后颐养天年之所,衣食用度照旧,母后意下如何?”

柘翠园是太宗皇帝选址大兴修建的皇家园林,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四季有不同景色,建筑恢宏。

莫大的荣耀呀,至今只有一位太后有幸在柘翠园颐养天年。翟太后端正的道:“哀家依皇后之意。”

谢义立刻问道:“太后何时移居柘翠园?”

翟太后背脊一挺,反问道:“谢大人何时提拔翟家兄弟?”

谢义道:“太后定居柘翠园之日,就是提拔翟家兄弟之日。”

翟太后则道:“提拔翟家兄弟之日,就是哀家移居柘翠园之日。”

四目冷硬相对,如以往那样僵持住,互不退让。日积月累的对峙已经使他们失去耐心,失去应有的体面的周旋。

气氛不可避免的陷入冷凝,唯独贺云开批阅奏折所在的方寸之地平静温暖。他默默的朱批,被无关紧要的存在,偶尔默默的抬首看一眼谢韫舜的背影。

面对他们难以调和的矛盾,谢韫舜决定认真调节,越是艰难的时刻,越临近成功。她提议道:“赐婚圣旨颁布之后,四月起,母后开始慢慢的陆续搬移物品到柘翠园,谢大人开始为当前在任的两位尚书另谋官职,空出尚书之位。”

二人不表态,亦不反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