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鞑子能一下子整合出这么多兵力,是在严冬季节冒着风雪冰冻穿过草场雪原?还是说其实他们在去年冬季到来前就已经开始东移?
二,他们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东移到地方的?朝廷没发现,燕安也没发现?
三,他们的补给哪里来的?这两年他们在燕安没有讨到一点好,鞑子日子不好过,就算早年有存,也该坐吃山空了。大部队东移的开销不小,谁给了他们支撑?谁给了他们补给?怎么给他们的?
这些,都叫人生疑。
今日凌晨又有加急情报到:辽江兵力尚未到位,兵力悬殊,连吃三败仗,已丢了国土面积三百多里地,鞑子已攻破两城。他们的推进速度,实在太快了……简而言之:求兵!
朝上开始吵起来。
国内灾情不断,庆南那里还没收拾干净,就这两样,便如无底洞一般。再出兵,又是一大笔开销,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可又不能不管。
军情图摆出来,辽江兵力确实不够。
若不管不顾,按着眼下鞑子推进速度,打穿辽东都用不了一个月。不像庆南,距离京城都有两千里地。从辽江东境到京城,才不到八百里地。辽江若穿了,京城也将危。
必须做应对!
……
第607章 皇帝的心思
这个早朝,持续了两个时辰。
最后达成了三条意见:
一,命距离辽江最近的几大重镇迅速组织兵力做好防守准备,周围卫所严阵以待,保持待命状态。
二,由于对辽江疑惑太多,朝廷将派遣一支千人的打探骑兵,迅速前往辽江收集各路情报,必须让京城第一时间拿到第一手军情。这任务被交到了虞博鸿手上,虞博鸿迅速组织了一支千人禁军,命自己信任的禁军副统领严鹏领兵,当晚便出发。
第三嘛,皇帝将压力开始往燕安施加。
上至皇帝,下到朝臣,虽然心忧辽江局势,但却不想发兵。既然辽江为燕安挡了灾,那燕安此去帮忙分忧也就理所应当。鞑子可以迅速穿过草场,绕行辽东,那比他们更近的燕安行动起来自然更简单。
对付鞑子本就是燕安王和燕安军存在的意义。所以,原本该出的羊毛还出在羊身上,朝廷就可以省下大笔开支了。
这好主意一出来,就引发了众朝臣的肯定。
是啊,燕安没了鞑子之困,也便闲来无事了。他们出兵,也无后顾之忧,再不用束手束脚,大可以大军压上,甚至可以与辽东打个合作。若运筹得当,说不定可以一举将鞑子赶出个千里之外呢?
再说了,燕安军与鞑子是老对手,对鞑子了如指掌。而辽江之所以节节败退,说不定就是对鞑子套路不熟悉不了解导致。所以燕安兵力一出,没准鞑子一害怕,就主动退兵了呢?
抱着这样的心理,圣意被以最快速度往燕安送去。
皇帝要求让燕安倾尽全力快速组兵,以快速度支援辽江地,与辽江合作收复失地,将鞑子赶出边境。
同时,皇帝还委派了自己信任的武将印远和暗卫路飞,一明一暗各带一路人前往燕安施加压力,务必压迫燕安打起十二分精神去执行军令。
此时,已是三月十二。
三月十三,京中又收到辽江来信。
求援:除了需要兵力,还需要大量粮草和兵器。越多越好。求朝廷迅速组织军资战资。
这事,朝廷再不愿,也不得不开始往外掏银子。谁叫刻不容缓呢?
筹银筹粮成了当务之急。
国库粮仓开始往外掏,前朝后宫,贵族富户,民间百姓也开始发动筹款。
一道道政令开始往江南和两湖大粮仓发,调粮。
朝廷知道,燕安紧急支援,粮草肯定也跟不上。既然要打透,粮草必须充足了……
而随着粮食被一批批调用,粮价也在不知不觉开始往上走。
三月十六,辽江王从中部地区调用的一万兵还未赶到支援地,便被再次绕行的鞑子打了个正着。援兵溃散,支援未成。
据说不像往年野蛮彪悍有余,毫无布局和前瞻,今年的鞑子有如神兵附体,不但战斗力超强,韧劲十足,还因为屡屡得手,气势恢宏,眼光长远。几乎一打一个准。
三月二十二,最新军情:三日前,奉城失守。
满朝哗然。这意味着鞑子距离京城又近了八十里地。
两个时辰后,带领了千人骑兵前往辽江负责打探战局,传送军情的禁军副统领严鹏拖着一条跛了的腿回来了。
他形容狼狈,伤痕累累,浑身是血。
他带的千人,全军覆没,只剩他一人。
满朝震惊。
严鹏表示,他带着打探骑兵按着朝廷命令,是先往战局最严酷的奉城而去。当时暴雨滂沱,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眼看快到地方,他们全力驰骋,用了最快马速冲刺。可这时他们却遭遇了伏击。这个时候他们才知,原来奉城前一晚已被鞑子打下,辽江部队已然退守别处。
他们为了便于马行特意避开山区往北借道,又因为暴雨掩盖了烟火和撤离痕迹,所以没发现辽江战败撤军,也没能接到辽江情报,运气极差地自投罗网。
他们人马奔波俱疲,体力不支,面对鞑子箭雨,他们全员无路可走,只得拼力搏杀。
雨停之时,十里地外,奉城方向,大火冲天,哭声震耳,鞑子烧了奉城,杀人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