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种田指南 第4节(2 / 2)

加入书签

高长松脑中忽又想起白大仙望向小庙的身影,他似能感受到对方的渴望。

这样和谐的、可爱的人妖共存的局面,让他感受到了平淡的温馨,哪怕心都变柔软了一瞬。

固然有吃人的妖怪,却也有白大仙这样的小妖。

不多时,远处的村落若隐若现,于家村终于到了。

……

到村里后,高长松先落脚于四娘家讨了碗水喝,于四娘的老父母从未去过高老庄,因此还要于四娘介绍道:“这位是高十二郎,平日里对我与六郎照顾良多。”

这么说,众人竟不觉得是场面话,高十二郎到底是读书的,现在内里又增添了现代人的灵魂,他身上没有矇昧感,你看着他,会觉得十二郎精神头很足,举手投足间都有种不同于他们的气度。

等听到他从小在乡学,更是肃然起敬。

于家村上一个读书的都没有,这村落不如高老庄富裕,地偏僻,田肥力不够,在附近村落中算是穷的。

很快,连村口媳妇都来看高长松了。

他的雷达忽然响了,见人来多了,便清清喉咙,拿出此番于四娘老母整寿的贺礼,一块豆腐。

这可不得了,于家村距离古格镇数十里,一天都无法来回,他们只有秋收后去镇上采购时才有机会看见豆腐。

以前倒是有人来卖过,只可惜在箱箧里憋一天多,都快馊了。

于老太连忙摆手道:“这使不得,太贵重了。”

高长松连忙表示,这不是镇上的豆腐,是他家做的,又说自己从老父手中接过做豆腐的方子,日后要以此为生。顺道展开了他的箱子,媳妇们伸脖子看,装了满满的莹白的豆腐。

有动脑子的立马会意道:“高十二郎,豆腐怎么卖?”

高长松就等这句话,他说:“半斗多豆子换一碗。”他在村里不需要走路,是卖半斗,到于家村要走大半天,大概是3/4斗换一碗。

其实他都觉得溢价严重,可于家村人却不这么想,他们都被这低廉的价格惊到了,三下五除二便抢完一箱,剩下没来的小媳妇都被惊动了,在听说了价格后争先跟高长松说要订豆腐,钱先给,问他明日能否来。

那高长松当然是答应的,等回去时他就收了满满一箱子的豆,此外还有麦粉之类的。

于四娘要在家中过夜,没跟回来,高长松过中午就走了,他想在太阳落山前回高老庄。

路上又经过白大仙的庙宇,这回就没看见白刺猬了,可能中午晒,他躲起来了。

……

这几次跑商还是很成功的,高长松不仅卖了豆腐,还攒了132点任务点。这点数对比他的目标,不说杯水车薪,却也不是很多。

金钱上这些日子是够了,可跑商太耗费时间,有时要去的镇远,天不亮就要摸黑走路,连跟高香兰她们相处的时间都没了。

此外他还准备拓展自己的小生意开发豆制品,这都需要时间。

跑商本就非长久之计,他只准备借此熟悉到附近村庄的路罢了,至于接下来准备如何销售……

“咚咚咚、咚咚咚。”门口传来有节奏的敲击声,高长松推门一看,只见一面带忐忑之色的青年,对方脸上撤出一抹悻悻的笑道:“十二郎。”

高长松立马侧身迎门道:“快请进吧,李三郎。”

第6章

李唐李唐,唐是李氏的天下,然而并不是谁都能被杨贵妃含情脉脉地叫一声三郎。

同是李三郎,高老庄这位却格外凄惨些,他本是灾荒年间一路流落至乌斯藏国。他来这时年纪不大,不过六七岁,听闻他老子娘在逃荒路上全没了,不知一奶娃娃怎活下来的。

高老庄一个老鳏夫看他动了恻隐之心将他留下,一路拉扯大,在李三郎十一二岁时一命呜呼。

老鳏夫本是商籍,田少,李三郎又没到十八岁,若只耕种那点永业田,早就饿死了,只能想办法谋活路。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饶是吃麦麸长大,李三郎的双腿也长得格外强健,他很快发现自己的脚程比其他人快很多,又或许是坎坷的生活赋予了他老黄牛一般百折不挠的精神,他的耐力也很好。

于是便以此做起了往返镇于村中的生意,有时是受人委托去镇上取货物,有时是将镇上的稀罕物带到犄角旮旯的村落里去卖。

只可惜,以此谋生的人不算太少,李三郎又无垄断的货物,于是他还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自打听从高长松跑商,他便兴起了类似的念头,可这念头停留时间很短,他想高长松能自己跑,何必赚他那点蝇头小利。

哪知今日凑巧,在田头劳作完听高澈叨咕句说高十二不欲往那村落跑了,嫌太远,村中人又不日日吃豆腐可如何是好。这才又兴起念头,忐忑地来高十二这碰运气。

高长松不仅将他迎进来,还请他喝了杯豆浆,这已是他们家的待客标准,李三郎看后受宠若惊,忙说“使不得使不得”。

他甚至羞愧地想:高十二时日也很艰难,自己不仅只买过他一回豆腐,眼下还想拿他的货跑商,若喝人家的豆浆也太不要脸了。

高长松跟感觉不到他的窘迫似的,李三越坐立难安,他就越发卖力地嘘寒问暖,等对方支支吾吾提出后,一口答应道:“没问题。”

那爽快的样子真是惊呆李三郎。

对上他呆滞的表情高长松道:“我本就觉得跑商辛苦,每日里光是晨起做豆腐就要花不少时间,晚上还得摸黑回来,这叫什么事,李三郎你若愿意,那感情好,帮我解决了一件大事。”

说着又要留对方吃饭。

这在李三朴素的价值观中很不合理,认为是自己占了大便宜的李三哪里敢吃饭,屁滚尿流地离开了,离开前还将自己准备兑现的豆子麦子一股脑地塞给高长松。

高长松等他走后拨了拨,啧啧称叹,李三郎送来的都是上好麦子,麦比豆多,唐初这几年风调雨顺,粮价也不高,可麦子总是比豆子贵的,他送来的分量足,没缺斤少两,已证明了诚意。

高长松在心中感叹,民风淳朴的唐代人就是实诚,这他怎么会愁跟李三郎做生意呢,他恨不得这样的经销商能够多点,替他跑遍大江南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