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风波(1 / 2)

加入书签

叶昭从袖子里摸出一张纸递过去,说道:“皇嫂可参详参详。”话说的客气,实则是早就打好的底稿。

兰贵人接过,瞄了几眼,微微颔首。

叶昭就笑着对那边正眼巴巴看着自己的麦查逊点了点头,麦查逊立时满脸兴奋,三两步就蹿到了东侧台上,现今虽没有麦克风,但舞厅里还是有一处略高的演讲台,以作祝酒演讲等用途。

麦查逊连连挥手,舞曲就渐渐停了,正翩翩起舞的人群都转头看向了他。

“女士们,先生们,鄙人很荣幸的宣布,大中国圣母皇太后将为我们的盛宴致辞,有请大中国圣母皇太后!”

对于南朝政权的称呼,在叶昭力争下,现在在各国正式文函的中译本中都以中国称呼之。

中国这个词对于东亚东南亚文明圈意义非同凡响,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各朝贡国都以学习中国为荣,都承认中国为至高无上的大一统。

而满清入关后,自然要漂白脱去蛮夷的名头,是以也开始以中国的正统自居,从康熙朝开始尤甚。

在康熙朝同俄罗斯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译本中,就称康熙为“大中国皇帝”,边界划分上,均是将“中国”作为己方,“俄”作为对方,更称呼中国子民为华民。

莫说统治中土的国家了,就算小小朝鲜,也有儒生自认其是中国正统,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后世百多年后,可见中国这个词影响之深远。

而南北和谈,称呼起来自然要有区别,在调停国文件中,本来称双方为南方政斧或者北方政斧,但在叶昭要求下,虽称呼南方为中国南方政斧,但小阿哥为大中国皇帝,称呼六王的政权为中国北方政斧,六王却成了“中国北方政斧国王”,无形中,双方虽未在战场上分出胜败,但在双方和谈的基础称谓上,南方已经成了大中国之正统,六王则低了一格。

叶昭坚持,而北方政斧负责外交事务之人又后知后觉,开始根本没想过这种称呼上的问题,洋夷们又不大懂中国人的正统观念,是以调停国使者团自然就按照叶昭的说法改了称呼,而等调停国中译文照会到了燕京,燕京的外务大臣们才傻了眼,据理力争,可木已成舟,又哪里那么好改的?燕京方面又仰仗调停国之处甚多,也只好忍气吞声装糊涂。

“大中国”,叶昭微微一笑,心说听着也蛮顺耳的,有时候政治上来点面子工程也不错,不过这面子啊,还是要以实力为后盾,不然这“大中国”,早晚要从神坛上摔下来,摔得粉碎。

起身,微笑陪着兰贵人走向讲演台。

台下,立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各国使节及夫人、各路商贾自动让出一条通路,好奇的看着这位美貌的、异常神秘的中国皇太后。

虽没有黄土铺路、净水洒街,但几名侍卫飞快的在前面跑过,手里异常麻溜儿的忙活,一条长长的红地毯通路顷刻完成。

众洋人又都向后退了几步,深觉中国皇族委实如同传说中一般神秘高傲,从这小细节就看得出来,并不是说排场,因为摄政王和中国皇太后此来已经是最大程度的放低姿态了,这是久而久之养成的习惯和矜持,比欧洲各王室可尊贵太多。

因为叶昭的出现,大中国的华丽外衣尚未被完全戳破让人看个底儿掉,现今南方正是欣欣向荣,各种律法、社会职业结构、政斧各部门职能分工等等代表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层面甚至在很多地方都令欧洲人大开眼界进而借鉴,洋夷们对远东这神秘古老的王国之观感谁又敢轻视?

兰贵人站在了演讲台上,叶昭带头,众洋人再次鼓掌,良久方歇。

“中国土广民众,威望著于四远,泰西诸国,皆中国之朋善,今中西商业广通,水乳交融,共进共荣,始见寰宇之奇,沧海之阔,穷天地之想。东起扶桑,西穷罗马,海外商民,各国君相,其所以期望吾国者,至厚至远。如此吾国与泰西诸国,经略相投,取长补短,普天民众,必享盛世荣光。”

兰贵人每说一句,叶昭就用英文翻译一句,翻译给那些不懂中文亦或听不懂这种半白话文的洋人听。

兰贵人这段话的意思如果是在现代,用主旋律的话来讲主要就是总结了中西通商之后,中国和西方社会才算真正趟亮了对方的地图,才知道了地球村之广阔奇妙,又言道只要双方和平友善共处,互相学习,必然能促进全球文明发展。

当然,话不是这个意思,但叶昭自然就这么理解。

有那听得懂中文的,摇头晃脑的听着,听不懂的就凝神听叶昭讲,心里都是称奇不已。

叶昭这草稿放后世绝对假大空,可是却是从全球文明全人类角度忽悠了两句,可就未免令这些洋人大大吃惊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