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七章 下水的越来越多(1 / 2)

加入书签

杨秋并不知道老朋友布柳赫尔重返亚洲,虽然他认为莫斯科因为失去中国后被全面包围,几乎彻底失去出海口被全面封锁的情况下输出革命的急迫性会比平行世界更高。但他不敢打包票,所以这件事没和任何人说,只希望海军能尽快将武器弹药运往爪哇岛。

暂时不管纳土纳后皇家海军远东舰队摆脱束缚,全力封锁最重要的爪哇岛沿海,尤其是靠近婆罗洲这片海域,连中国海军的水下狼群都不敢靠近。但或许是疏忽,或许是英国没想过会有人从印度洋方向支援,也或许是利文斯顿中将认为自己封锁了全部海上通道后中国和日本船队已经无法从马六甲以外的地方进入印度洋,总之当由5艘蛟87号潜艇率领4艘姊妹舰组成水下运输队抵达日惹以西的芝拉扎港时,连艘舢板都没见到。

蛟是海军潜艇代号,87代表该潜艇的海军编号,另一个含义就是在它之前已经有78艘(海军不用尾号4的数字)潜艇相继服役。当然,其中有不少第一代潜艇已经退役,也有几艘事故沉没或损毁。至今潜艇依然是海军内最神秘的部队之一,也被认为是对抗强敌的杀手锏,尤其是青岛战役和欧战的表现使得潜艇被各国重视后,杨秋曾一口气提供过大量二战U型艇的资料。

蛟87也有舰名,叫乌头鱼号。它是第一艘专门为执行水下特殊任务建造的大型远洋潜艇。水面1080吨,水下1258吨,利用和吸收莱茵兰计划中得到的MAN公司柴油机资料,由汉阳自行仿造并改进的2台昆仑2型船用低速柴油机。水面航速14节、通气管10节、水下6节,续航力6700海里/12节,水下潜航40海里/4节,拥有5具550毫米发射管,前4后1布局备弹10枚,这个鱼雷口径也在多次修改和试验后被正式确定为海军新标准。

乌头鱼级从去年初开始下水交付,总计6艘。这种潜艇在海军内地位非常特殊,因为它是一种执行特殊任务的潜艇,除保证最基本的攻击能力外,还在中间额外增加一段货运舱。最大可容纳货物50吨或36位全副武装的突击队士兵,为此不仅压缩鱼雷携带量和续航距离,还设计了能通过较大货物的专用大压载舱门。也正因为这个大压载舱门,乌头鱼的最大下潜深度只有110米,所以在建造6艘后就被停止。

芝拉扎是爪哇岛南岸较大的城市之一,虽然目前已经被游击队控制,但海军可不敢让蛟87曝光,好在这里的海岸线有不少向内凹陷的深峡。

姚玉志是随萧靳云一起抵达爪哇岛的军情局行动队员,不过他已经在起义当夜和其它十几位兄弟一起“牺牲”,摇身变成南洋海盗大军中的一员。等他按计划带人来接应蛟87时,5艘潜艇已经全部进入密林深峡,水兵正用橡皮艇中转物资。

这次运来的大部分都是苏制手榴弹,总计有4万枚之多。还有少许水连珠步枪和一百多箱弹药。最让姚玉志吃惊的是,海军部居然搞到200支美国汤普森冲锋枪和50支勃朗宁M1918轻机枪!远东还没哪个国家有购买和装备的记录,连吕宋的美军都没有,如果出现在游击队手上,英荷政府估计就要头疼是不是美国插手了。

1万多英荷联军光靠这些是不够的,幸好此次情报部早有准备,早早派遣两艘军火船伪装成矿石轮前往澳大利亚格鲁特岛锰矿待命,得知英国海军防御不算严密后,干脆开到较近的地方靠5艘运输潜艇接驳向芝拉扎运输军火。

姚玉志带领大家把武器藏在附近的山洞后,大摇大摆去找伊斯兰游击队联络。

苏加诺按照萧靳云的计划,把主力从巴达维亚撤到万隆避开锋芒,但避开不代表成功,尤其是武器更让他头疼。因为派往和中日两国的联系人都被挡了回来,这让他暗暗焦急是不是两国不会插手了?如果最可能的两家外援都丢失,起义失败将不可避免。萧靳云却不奇怪,这么明目张胆要求买军火,有人会答应才见鬼了,中英还没到撕破脸的地步。他现在就是担心海军会如何将军火运进来,毕竟英国海军不是吃素的,空空的撤侨船进来没问题,要是多带几支枪绝对是打沉没商量。

幸好这种折磨没多久,占领芝拉扎的游击队就传来消息,有人愿意出售军火。

苏加诺带着萧靳云立刻启程连夜赶往芝拉扎,等抵达后姚玉志的清单让他欣喜若狂。2万支步枪、200支汤普森冲锋枪,50支勃朗宁M1918轻机枪,70万发各类子弹、25万枚手榴弹和数吨炸药。最开心的是还有5门苏制迫击炮和一门有些破损的苏制122榴弹炮!唯一可惜的是炮弹太少,迫击炮每门才20枚,榴弹炮总计才110枚。

面对眼睛发红的游击队,化了妆的姚玉志把海盗贪婪的性格学的惟妙惟肖:“一口价,900万美元,用民元、黄金、白银都行。”

别看价格离谱,但萧靳云清楚现在苏加诺没有选择。何况起义开始后伊斯兰联盟和GC同盟都捞足了好处,光是哄抢华人的财产就有上千万,何况还有那么多富得流油的洋人,光总督府就抄出几百公斤的黄金和白银。

果不其然,苏加诺虽然肉疼但也知道轻重缓急,不仅没还价还主动拉住姚玉志希望能再多买些武器弹药,尤其是122mm这种重炮。姚玉志倒是想卖,问题是你们有人会用吗?光冲锋枪、轻机枪和这几门破炮,还是为忽悠英国故意加上去的,让英国以为苏联和美国都插手的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