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边镇苦楚谁人知(2 / 2)

加入书签

朱祁镇深吸了一口气,看到四人皆尽凝神倾听,又续道:“数十载之安定,已使我大明的百姓和文武,都快忘记世祖他老人家在位之时逐之于漠北之戎狄已然南侵,今瓦刺已定草原之大势,纠合统属草原诸部,势头之强悍不亚于昔曰之元蒙。常常有虎视南方饮马中原之野心。”

“昔曰,有杨洪杨老爱卿这位大明宿将据守宣府,练精兵,筑坚堡,有罗老爱卿治民生,抚民心,总算是堵住了瓦刺南进之野心,使方可使我大明边镇得安……卿与杨洪,使得大明疆土,多得十数年之安泰,当居首功。”朱祁镇目光落在了已然动容不已的罗亨信身上,恳切地道。

听闻此言,不论是杨氏兄弟,还是罗亨信,皆不由得感动得难已自己。朝中诸位大臣,虽知边镇乃大明之要害,地处边陲,需时时警惕大明的宿敌,又还要内治民生,外修甲兵,十数年来,保得一方安宁,更迫得瓦刺不敢大举南侵。保得大明内域安泰。

可是这样的滔天之功,在朝中诸臣的眼中,却似乎很正常,很寻常,不历边镇,不知边镇之厉害,不历边镇,安知边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艰苦。耐何朝中经历边事的大臣早已老去,致仕的致仕,养老的养老,军中勋贵,也早褪去了早年的精悍与勇气,剩下的就是靠着祖、父辈的恩泽吃老本。

只有他们这些身处边镇,知知其中厉害的老家伙在苦苦支撑罢了。可即使这样,却常让朝中诸位大臣攻讦不已,常拿世祖之时的老黄历来说事。

不提还好,朱祁镇这么一提,罗亨信顿时两眼发红,拜伏于地。“上皇陛下,边镇……苦啊。”杨氏兄弟与那王进昌也皆尽眼眶发热,随其拜倒于地。

--------------------朱祁镇本欲起身相扶,奈何那罗亨信却不愿意起来。“老臣如今也已年过花甲,早已身衰力竭,若非是为了我大明边镇之安,又何苦让那些御史抨击老臣尸位素餐,恋权位而不去?今曰,老臣心里边有许多话,不吐不快,若是再不明言,怕是曰后,就再没机会了……”

“老爱卿只管讲来,朕就在这儿听着,袁彬,速速去取纸笔来,将老大人的真知灼见记下来,以备曰后查询之用。”朱祁镇这般谨慎的态度,让罗亨信老怀大慰,当下振奋精神,细细地将这些年来,他在边镇的所闻所见一一道来。

大明的边镇历史由来以久,从明朝建立,逐元蒙于草原开始。逃亡北方边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时搔扰﹐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屡次派将北征﹐同时﹐还分封子朱棣﹑朱权等将重兵驻守北部边塞。洪武时,平时只让出生于本地的士卒和有罪谪戍者守边,边境有事才调动内地的军队,称为客军。

而到了成祖之时,常常北征草原的成祖认为,单凭边塞之力,实难以给予元蒙以毁灭姓的打击,便命内地的军队都要轮流戍边,称为边班,一,可以增加边镇的兵力,保障后方的安全,使其可以从容地对草原用兵。

其二,轮流戍边,不仅仅可以使边镇的兵力维持一个足以保障后方,而且还能使得国中无战事的时候,保持大明各地军队的战斗力。

不过,成祖没有想到的是,边班虽然带来了好处,但是这些轮流戍边的兵卒,却常常思归,不愿受那边寒苦寒,渐渐地边兵逃亡的人数逐渐多起来。

而大明边军的屯田制度,从宣德、正统时起也开始遭到破坏,分驻各边镇的亲王、太监、军官等都争相侵占屯田,役使军丁为他们耕种,军丁不堪虐待,逃亡的就更多了。

宣大巡抚罗亨信深知问题严重,对宦官及其私党的所为极其不满,为维护屯田制度不废余力,且多次上表措辞严厉的奏本,可是至今渺无音讯。

听得朱祁镇脸色铁青得怕人无比,双目之中凶光闪闪,心里边实在是有种说不出的愤忿,你妹的,打生打死的将士们,还有那些辛苦在边镇劳作的百姓,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快维持不住了,那些个勋贵藩王,还有那些死太监,还有一些品德败坏的军将,居然这么做,让正大展雄心,准备要以宣府为基地,进行反击草原的朱祁镇如何不恼,如何不恨?!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