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血亲上(1 / 2)
畅春园,寿萱春永殿。
太后坐在炕上,笑眯眯地看着宜妃抱在怀里的重孙女。
她十几岁就离开科尔沁,进了紫禁城。虽说没有生育一儿半女,但是嫡后的身份却使得她儿孙满堂。
孙子、孙女就有数十人,到了重孙子这一辈,已经上百人。很多人,她都没有得见,如今不少重孙、重孙女长大诚仁,连玄孙都有了。
宜妃原是坐在挨着炕边的小凳子上哄孙女,见太后有兴致,笑着将小姑娘放在炕上,用蒙语对太后说道:“太后,您瞧,这小丫头的耳朵,同她阿玛一样,都随了主子爷,看着着实可人疼。”
太后一辈子不会说汉话,太后宫中,使唤的都是蒙古与满人奴才。就是康熙来这边请安,也多是用的蒙语,偶尔也用满语。
早在太皇太后还在世时,后宫中没有汉妃,上至嫔妃,下至太监宫女,多是说满语,还有说蒙语的,说汉话的少之又少。
太皇太后去世,才算终结了大清后宫中的满蒙语时代。
虽说还有个太后,也是不谐汉话的,但是因她向来荣养,鲜少插手宫务,所以在后宫的影响完全比不上太皇太后。
不过,其他的地方说汉话可以,在太后面前,众人还是要蒙语或者满语对答。
宜妃入宫早,又是个机灵人。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讨好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她的蒙语也学得甚是用心,说的极为利索。
因这个缘故,在后宫诸位嫔妃中,太后待宜妃最为亲厚。
加上宜妃的长子,又是太后亲自抚育的,所以相处起来又是不同。
这被宜妃抱到炕上的小姑娘,一岁半大小。看来是见天被人瞅来瞅去的,她也不怕生,站在那里,眼睛乌溜溜的,带着几分好奇地望向太后。
太后见了,很是喜欢,伸手拉她到跟前,抱她在膝上坐了,用蒙语赞了几句。
小姑娘抿着小嘴,看了看坐在凳子上的宜妃,又看了看侍立在其身后的母亲与祖母,歪着小脑袋,巴巴地看着太后胸前的一串金珊瑚手串。
太后瞧了,便将前襟前的手串解下,挂到小姑娘胸前的扣子上。
小姑娘好像很意外,睁大了眼睛看了看太后,又低头看看自己的前襟,已经笑得露出两个小酒窝。她伸出一双胖胖地小手,把玩着那串珠子。
太后眯着眼睛,用手摩挲着小姑娘的后背。
小姑娘可见是真高兴了,小嘴咧着,“咯咯”地笑出声来。
突然,她停止了把玩,伸出两个小胖胳膊,一把搂住太后的脖颈。
太后先是唬得一怔,随即却是被小姑娘给逗笑了。
小姑娘搂住太后的脖颈,探出脑袋去,在太后脸颊上“吧唧”一声,亲了一口,留下了湿乎乎的口水印。
这小姑娘不是别人,正是十六阿哥的嫡长女。
今儿,她是被母亲郭络罗氏抱着给宜妃请安,又让宜妃给带到太后宫来。
十六阿哥现下只有这一个女儿,又是嫡出,自然是爱之如珍似宝的。
平素见了,他就是将女儿抱在怀里,不肯撒手,看到什么好东西,都想着淘换过来给闺女玩儿,倒是比对儿子更亲近几分。
父女之间的互动,就是来“香香”。
变着法的哄姑娘高兴,让闺女“香”自己一个,就是十六阿哥平素的乐事。
小姑娘一时欢喜之下,便主动“香”了太后一下。
太后虽说已经五代同堂,儿孙众多,但是彼此难得相见。
就算见了,孩子们也都被大人教了规矩,只会磕头请安,守一个“礼”字,像小姑娘这般天姓流露的还是头一遭。
太后也是添了欢喜,见曾孙女喜欢这金珊瑚的物件,便叫人将首饰匣里的几样金珊瑚首饰都送了过来。
有项圈,有朝珠、佛珠,还有戒指与耳环。
七七八八的,摆了半炕。红彤彤的,分外醒目。
小姑娘已经是看不过来,不晓得摸哪个好了。
太后见她伸手要抓戒指,忙递了个项圈给她把玩,随即吩咐宜妃道:“那小物什,让十六媳妇帮孩子收着,要不,送到嘴里,可是了不得。大的东西让她先玩儿,走时也都给她。”
屋子里除了太后与宜妃外,德妃也在,坐在宜妃对面的凳子上。宜妃身后侍立的是王嫔与十六福晋婆媳,德妃身后是十四福晋与几个在园子里伴驾的年轻贵人。
这半炕的金珊瑚首饰,足有一二十件,说赏就赏了,连宜妃都有些眼热。
宜妃笑得花枝乱颤,转过头来对王嫔与十六福晋道:“还不快点谢赏,连我都眼红了,这曾孙女一来,可是入了太后的眼了。”说着,又笑着奉承道:“借太后吉言,今儿得了太后的赞,又得了太后的赏,也是这孩子的福气呢!”
王嫔与十六福晋上前,身子已经插葱似的,矮了下去谢赏。
太后笑着摆摆手,叫她们起了。
宜妃又笑着说道:“太后,这孩子十五个月了,还没起名儿,要不然就恭请太后赐个名儿。”
太后笑着点了点头,寻思了一会儿,道:“小名就叫宝音吧。”
屋子里众人,除了几个年轻贵人与十六福晋进宫年头短,对蒙语不甚熟外。其他德妃、宜妃与王嫔都是学了半辈子蒙古的,自然是晓得这“宝音”的意思。
宝音,是蒙语,换成汉话,就是“福”的意思。
用这个做孩子的小名儿,又吉利又大方,甚是妥帖不过。
这次却是连宜妃也起了,同王嫔与十六福晋一起谢过太后赐名。
屋子里一片其乐融融,就听殿外太监扬着公鸭嗓道:“启禀太后,礼部侍郎、二等伯曹寅之妻李氏同和瑞郡主奉懿旨前来请安。”
屋子里的热闹瞬间冷了下来,太后看了看德妃,又瞧了瞧宜妃,微微皱眉,吩咐边上的内侍传人。
早些年,太后这边也是有不少外命妇请安的。
因这几年体力不支,老人家怕吵闹,除了圣寿节一并受礼外,其他的命妇都见的少了。
偶尔召见两个,也不外乎是经年的老人,过来讲讲古什么的。
这次破例召见李氏,太后心里却是置着气。
老人家上了年岁,这姓子就执拗起来。
她有个嫡亲的侄孙,想要留在京里这边当差,却是因各种家法制度约束,只补了个虚缺,整理曰无所事事,隔三差五便要来太后这边撞一次钟。
曹家倚仗的,不过是孙氏当年照看康熙十来年的情分。
这点,让太后心里很不舒坦。
她同康熙现下虽是母子情深,但是早年的关系生疏得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