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 改变命运(2 / 2)

加入书签

“当然可以,三位,这边请。”

宁封带着他们三人参观了学校的教室,七十三名学生,六个年级,却只有三间教室,教室里的课桌各式各样,都是学生们从自己家里带来的。据宁封介绍说,每间教室坐两个年级的学生,他每天分时段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

学生的食堂,是一间低矮的瓦房,里面是土灶,上面有两口大大的铁锅,学生们每天的饭菜都是宁封亲手为他们烹饪出来的。

还有两间房是学生的宿舍,家里住得远的孩子就住在学校,每周回家一次。

宁封自己也住在学校,他的办公室兼卧室非常小,小到只放了一张床、一张办公桌、一张椅子和一只衣柜。

看完这些,齐夏的心情很沉重,眼眶都湿了。她虽然也是苦孩子出身,但是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简陋的学校。

丁浩眼睛也红红的。

就连冷漠的北堂深都有些动容。

齐夏诚挚地说道,“宁老师,我很佩服您,孩子们有您这样的师长,是他们的幸运!”。

“齐主编,您过奖了,其实我也是城里人,在城里工作了一段时间,看多了虚与委蛇,尔虞我诈,觉得人生枯燥没有意义,有一天,我背着包走到了这里,看到了这些孩子们,他们虽然贫穷,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追逐梦想。所以,我留了下来。其实,也是这些孩子们改变了我,应该说,我很幸运遇到他们。”

齐夏很感动,她决定要给宁封做一个人物专访,让更多人关注他的事迹。

宁封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齐主编,孩子们已经做好了您说的那件艺术品,您看,现在是不是去看看?”

“好啊,请您带路吧。”

宁封带着他们来到了学校后面的小院子,看到院子里摆放的东西,他们三人立刻就震惊了。

院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十二个用手工编织成的动物,它们就跟真实的动物一般大小,最小的是老鼠,最大的是牛,这些动物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依次排开,栩栩如生地站在这个狭窄的院子里。

宁封介绍说,“这是十二生肖,全部用柳树条编制而成,柳树条都是孩子们在河边采摘回来的,这些动物,也是他们亲手编织出来的。”

丁浩一边疯狂地按着快门,一边啧啧赞叹,“这太不可思议了,主编,你看着头牛,它就跟活的一样,这些孩子们还那么小,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手艺?”

宁封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因为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人,祖祖辈辈都靠着编织手艺过活,孩子们也从小就开始学习这项技艺。”

齐夏震惊着,感动着,“三天时间,要编织出十二生肖,一定不容易。”

宁封说道,“孩子们说,一定不能给学校丢脸,给家乡丢脸,就算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完成任务。”

齐夏眼中闪着泪花,坚定地说道,“宁老师,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做好这次专访,让更多的人看到玉堂小学的现状,让学校得到社会的帮助,让孩子们能够专心读书!”

“齐主编,有您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您是我们玉堂小学的大恩人!”宁封红着眼眶向齐夏鞠躬。

齐夏连忙扶住他,“宁老师,您这就折煞我了……我们还想采访几个孩子,麻烦您安排一下。”

接受采访的是两个学习成绩最好,家境却最差的孩子,他们特意换了干净的衣服,洗了脸,梳了头发,面对镜头,僵硬地坐着,一动也不敢动。窗外,趴了一群的孩子围观,好奇地看着,却没有一个人说话。

“你们不要紧张,”齐夏安慰着他们,想让他们放轻松,没想到他们更紧张了。

她换了种方式,笑着说道,“我也有两个孩子,他们今年不到五岁,刚读幼儿园,前两天他们老师教了他们一首儿歌,我唱给你们听啊……”

北堂深深邃的视线落在她身上,不知道她想做什么,丁浩苦着脸,想要捂住耳朵,可惜没有第三和第四只手。

“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深深叫着夏天……”她的声音很柔软,也很清亮,唱起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童年》。

丁浩瞪大了眼,不一样,和KTV的鬼哭狼嚎不一样,主编唱得优美动听,音准音调都很棒。

齐夏唱得很陶醉,似乎深陷其中,就在大家都被她带动了情绪的时候,她突然停了下来,笑着说道,“有会唱的人吗?能跟我一起唱吗?”

这首歌宁封曾经教过孩子们,所以他们都会唱,不由自主地跟着她唱了起来,接受采访的两个孩子也跟着唱了起来。

一首歌唱完,孩子们都露出了笑脸,紧张情绪也都消散了,丁浩朝着齐夏竖起了大拇指。

采访得来的信息,让人潸然泪下。

这两个孩子,一个是单亲家庭,从小没了父亲,母亲靠着卖草药供他生活、读书,他每天都要走十几公里山路上学,只为了能在放学的时候回家帮母亲采摘草药。

另外一个孩子,家里有三个妹妹,她是最大的女孩,年初父母就不让她读书了,她跪在地上求了一天一夜,最后父母终于同意让她读书,但是学费和生活费都要自理,因为家里已经穷得没钱支付了,她每周末都要去镇上捡破烂、当街乞讨,挣学费和生活费。

齐夏有好几次控制不住情绪,梗咽了嗓子,宁封说得对,这些孩子们拥有坚强的灵魂,不管面临多大的灾难,他们始终顽强,而自己,也应该向他们学习!

采访结束,齐夏心情很沉重,回程的路上,一句话都没有说。

现在的人,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悲惨的那一个,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比自己更悲惨的人。

齐夏决定,要改变玉堂小学孩子们的命运。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