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节空忙一场(1 / 2)

加入书签

我与叶子暄一起上了楼顶。

阳光不是很晒,清风吹的正好。

从楼顶往下看,前后左右各有一条路,车来车往,人行如织。

在东北角约有两里之处,有一个花园,那里是洛阳国际牡丹园,虽然现在是暮春,芳菲已尽,但还是有牡丹争奇斗艳,特别是红牡丹,特别抢眼,非常壮观。

与之相对应的西北角两里之处,有一个洛阳国家郁金香园,里面的郁金香也开的正好,黄的红的粉的一片片,一眼望去,心情甚佳。

“不知道当年,武则天坐朝时,她坐在哪里?”我说:“如果现在这个地方就是她坐朝的地方,那确实赏心悦目。”

叶子暄听后微微笑道:“那倒未必,武媚生前,最忌讳的花便是牡丹。”

我不禁问道:“此话怎讲?”

叶子暄说:“不知道你是否听过一个关于武媚与牡丹的传说?当时她还在长安。有一次想游览上苑,便专门宣诏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当时正值寒冬,面对武则天甚为霸道的宣诏,“百花仙子”领命赶紧准备。

第二天,武媚游览花园时,看到园内众花竞开,却独有一片花圃中不见花开,细问后得知是牡丹违命,武媚一怒之下便命人点火焚烧花木,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谁知,这些已烧成焦木的花枝竟开出艳丽的花朵,众花仙佩服不已,便尊牡丹为“百花之首”。“焦骨牡丹”因此得名,也就是今天的“洛阳红”。”

他说到这里,指着国际牡丹园中的红牡丹说道:“这便是当年武媚所焚牡丹。武媚有旨,谁敢违抗,但是牡丹敢,此为天意,因此被一帮人看在眼中,他们认为这时上天不满武媚江山,所以以牡丹为预兆,预示她的江山不稳,后来这些人发动政变,果然推翻了周朝,恢复国号唐。

“你是说705年的事吧?”

“没错,神龙元年初,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公然逼宫,史称神龙政变。所以“百花之首”便是武媚的命中劫数。不过武媚能登上帝位,其心智也非一般人相提并论,其手段也相当毒辣,常言道虎毒不食子,武媚为了能保住帝位,先后命人囚禁了自己的比较聪慧的儿子,接着依然怕他们继承大统,就干脆命人毒杀。留下了一个窝囊废儿子李显,她这才放心,对待自己的儿子尚如此,对待外人,更可想而知,如果她真的现世,那么将会又是一场怎么样的腥风血雨?”

“既然武媚忌讳牡丹,为何死后还要葬在洛阳城?幽冥灵珠不就是从这个地方被偷走了吗?”

叶子暄说:“此事也很蹊跷,历史上讲武媚是葬在长安乾陵之中,但是幽冥灵珠却在洛阳被盗,如果说这里是她的迷陵,那也说不过去,因为幽冥灵珠只有被盗,才能释放她出来,换句话说,她是盼望被盗的。既然这样,她更应该埋在乾陵之中,而非这个让她带劫的地方。所以我也想不明白。只希望这次洛阳之行,可以揭开这个谜底,或许可以抑制武媚。”

听他这样说,我越发越感觉,原来这就是一个局,一个早已布置好的局,我们似乎是在按步就班地生活着,其实早已安排好了,任何人的出现都不意外,而是早已安排好的。

想到这里,又颇感无奈。

算了,既然看不透,走一步是一步吧。

先前王二小所说,他那个古董商同学送他一颗珠子而触发了他的霉运,因此他再找这个同学想把这事说明时,却知道古董商已死了一年。

死了一年的同学,在做同学时并无过节,而毕业之后,也几无联系,否则王二小不会不知道他的死讯,可以说完全没有恩怨纠葛,但这个同学为何对王二小又如此仇恨?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王二小得罪了古董商,至于怎么得罪的,就不清楚了。

想到这里,我不禁说道:“这个王二小,未必是一个善茬,从他手下那个人看不起我们就明显知道:有以貌取人的手下,如何能够不得罪人?说不定那个同学就是被他的手下侮辱,所以死了也不甘心,于是死了之后也要送了他一颗珠子,让他不好过。”

“那个司机不必管他,或许是王二小的确实在这里很有头脸吧,他感觉自己在王二小手下做事,高人一等,有些国人就这样,虚荣爱面子。”叶子暄说:“等今晚看看这个植物人之后再下决定。”——

子时一到,叶子暄便上香三柱,清灯四烛,随后烧符,召唤孟婆,程序与以往差不多,符烧完后,孟婆果然从墙壁中走了出来,看到我们,不禁笑了笑:“你们不是一直在那个城市吗?怎么就跑到洛阳来了,听你们叫我,我还差点以为走错了地方。”

我笑道:“那怎么会?婆婆你老当益壮,鹤发童颜,耳聪目明的,实乃越来越宅的年轻人典范!”

孟婆挥了挥手笑道:“别给我灌**汤,我活了这么久,这种话早已听的不想再听了,我想知道,你那大悲咒背的如何。”

我刚开始还怕孟婆问起这个,没想到痒处有虱,怕处有鬼,她果然没忘,便撑起胆子笑道:“要不要我现在背出来?”

万幸的是,她没让我背,只是依然笑道:“别给我耍滑头啊,这个东西只会背没用,因为会背这段经文的假和尚,恶居士多了去了,他们哪怕背出花来,也不可能修成正果的,因为他们只会背,却根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什么意思?”我问。

“这个要靠自己去感悟,每个人理解的都不一样,但要以自己的良心为基准,大悲咒本来就是教人向善良。”孟婆说。

“我已理解。”我笑道:“多谢孟婆教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