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1 / 2)
锦绣几乎没有空闲时间, 他和周文两人的宅子找好了,听说是元家留在京城的掌柜,从中牵线搭桥, 做成了这一单生意。
宅子在距离钟家所在的烟袋街不远的地方,隔着两条街的距离, 因为巷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种着槐树,因为得名槐树街。
地理位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对锦绣这种初入官场的新人来说, 已经极为不错了。
因为整条巷子住的人家, 都是有品级的小官, 治安良好,住户基本上都很讲理,不会发生我家枣树伸到你家院墙里,也不许你家人吃,非得给我吐出来的事情, 相处起来也很轻松。
锦绣和周文的宅子相邻, 三进的院子。
“其实这两个院子之前是被那户人家打通了用的,他们家里人多, 地方小了住不开。
我娘让人将中间的墙重新砌上, 刚好够小舅舅和文舅舅住, 院子连在一起,真是缘分呢!”明仁笑眯眯的给锦绣解释。
这天傍晚,锦绣和周文抽空来这边的院子看看收拾的怎样了, 顺便两人还想提前搬过来住,最好让元老爷和元夫人也一起住进来。
否则住在钟家, 总有些不方便之处。
周文对住的地方没什么要求:“我觉得现在这样就挺好, 我和珑玉县主一成亲就要去赴任, 这里除了成亲压根儿用了不了几天,不必太过铺张浪费。
这辈子也不知道能住几回,就算将来可能要回京城养老,那也是几十年后的事儿了,早着呢!”
锦绣这边的情况就不同了,想了下写了封信,让人送到姜家去。
毕竟这里以后就是他和姜家姑娘的家了,该怎么布置,还是要听听姜家小姐的意思的。
简单看了这边宅子的布局,回去后,周文陪元老爷元夫人与明南郡王商量他和珑玉县主成亲的事,锦绣到了该去翰林院报道的日子。
第一天上衙,锦绣和往常一样早起打了一套拳,出了一身汗,换了出门穿的官服,在前厅吃过早饭,出门还有马车接送,一切都显得紧紧有条。
倒是第一次送儿子上衙的元老爷,整个人激动地不行,跟了一路,亲眼看着锦绣上了马车才放心。
锦绣无奈的朝元老爷挥手:“您回去先补个眠,下次别这么早起来,看您这几天给熬得,眼下全是青黑。”
此时天色还早,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周围静悄悄的,眼睛看东西也不太真切,元老爷披着一件黑色斗篷,站在马车下,笑的一脸满足:“哎,爹知道,知道,你赶快出发吧!第一天上衙,别迟到!”
事实上,这届一甲头三名,虽然都被分在翰林院做编修,但只有锦绣和林如松是今天才上衙,吴才作为土生土长的京城人,是没有两个月的探亲假的。
也就是说,人家已经在翰林院熟悉了两个月的业务了。
与林如松在翰林院门口遇上,两人相视一笑,一起去找负责带新人入职的检讨。
检讨是隶属翰林院从七品的官职,主要职责是修国史,一般都是三甲进士出身的庶吉士在翰林院有了一定资历后担任。
换句话说,就是仕途无望,没有野心,打算在翰林院养老的人,毕竟这里清贵的名声,在文人间非常好听。
带锦绣和林如松办理手续,顺便熟悉翰林院各项职责的是一个名叫郑达观的中年人男子,四十岁左右,皮肤偏白,脾气温和,带着两人用了一上午,将翰林院转了一遍。
看得出郑达观在翰林院的人缘十分不错,不管是带两人去上官那里,还是去下属一边,大家都很给他面子。
但总的来说,这地方也太安静了些,不管是来往的差役,还是诸位同僚,面上都像是蒙着一层纱似的,脸色过于沉寂。
走在廊檐下,郑达观小声给两人解释:“昨日掌院学士发了好大一通火,言说翰林院内诸人最近十分懈怠,给掌院学士丢了好大的脸。
给陛下讲经的侍讲学士被陛下从太和殿赶出来了,给陛下执笔的侍诏写的圣旨,陛下不满意打回去重写了十三遍,典簿那里给陛下查的资料也没让陛下满意……总之,就是咱们最近要夹起尾巴做人。
千万别像个愣头青一样往前头冲就对了。”
锦绣脸上适时露出惊讶和恐慌的表情。
郑达观见了安慰两人:“你们也不用太过紧张,出事了有掌院学士大人在前头顶着呢,咱们顶多算是被牵连了,最多罚俸,不会危及生命的。”
郑大人一看锦绣这张乖巧的脸就没忍住多说了几句:“前朝的事情十分复杂,咱们只要做好分内之事,别的事牵扯不到自己身上,你们也别太过紧张。”
说罢看看天色,十分好脾气道:“已经午时,到了午饭时间,你们二人可有带午食来?要是没带的话,就要去隔壁街上的店铺去买。
不过这会儿人太多,耽搁时间,还容易出一身汗,影响仪容,所以从自家带饭才是最好的选择。”
两人连忙写过郑大人的提醒,锦绣好心询问:“我早起从家中带了不少吃食,郑大人可要与我一同食用?”
郑大人连连摆手,笑的有些腼腆道:“不用不用,家中老妻早起为在下专门做的吃食,想来还热乎着,这就不打扰二位了!”
无意间被秀了一把,锦绣只能邀请另一位:“林兄可要与我同食?”
林如松笑眯眯道:“求之不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