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1 / 2)

加入书签

商毅道:“福建、两广都好说,但贵州和四川两省地势险要,山多林密,也不好打。”

叶瑶瑱笑道:“我看你是钻了牛角尖了。以我们现在的实力来说,无论是北清还是南明,都不是我们的对手,因此无论是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都无所谓,最多也不过是早一二年或是迟一二年的事情,哥哥心系天下,希望国家早日实现稳定,好休养生息,推广新政的心情我能理解,但凡事欲速则不达,还是循序渐进得好啊,而且哥哥今年也不过才三十出头,这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也不用急于这一时。正如哥哥所说,征战之事最忌犹豫不决,举棋不定,那怕选的并不是最好的,但也比不选要好啊。”

商毅听了之后,也点了点头,这才觉得在向南向北的问题上,自己确实有些患得患失,以前是因为有清廷这个强大的对手存在,离真正统一中国还早,因此在南北问题上首选自然是全力对付清朝,没有那么多其他的想法。而现在清廷基本已被彻底失败,结果想法反而多了起来。就像是一场球赛,在0比0的时候,全队的思想还都能保持统一,但在1比0领先之后,往往容易出现混乱,有人想乘胜进攻,扩大战果,也有人想全线退守,保住领先优势,结果反而自乱阵脚。这种情况在中国队身上可是经常出现的。

叶瑶瑱所说的并没有错,现在自己己经占有绝对的优势,无论南北,说灭谁就灭谁,因此现在最要的不是选择,而是尽快决定,这样才能让官员、士兵、南京各界的人士统一思想,不致于出现思想混乱的局面。因此商毅也点了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反正先打谁后打谁都差不多,总是都要打的。”

说着商毅用力抱着叶瑶瑱,在她脸颊上亲了一下,道:“看来我要好好奖励奖励你哦。”

叶瑶瑱听了,赶忙从他怀中挣出来,脸色飞红,道:“谁稀罕你的奖励,现在差不多也到晚饭的时侯了,我去看看莞儿怎么样。”说着,逃似的离开商毅身边。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三六章 向南向北(三)

虽然商毅也想通了,先打谁后打谁都差不多,但也这并不是说马上就做出决定,总是还要比较一下,先选择一个容易的动手,不过商毅也给自己定出了一个时间,在十二月十五日之前,一定要做出最终的决定。

不过首先被商毅排除掉的,是对南北两线同时用兵。

尽管以现在中华军的兵力来说,确实已经可以支持双线作战了,但战争从来都不仅仅是兵力的多少的事情,还有后勤保障,物资供应,这些又涉及到征调民役。而双线作战的人力物力消耗,由其是在完全不在一方向上的两个战场上作战,要比在单一的战场大得多。因为这就需要设立两个后勤供应中心,什么都必须是双份供应。假设说在南北两条战线上分别投入十万兵力作战,那么所需用后勤保障的人力物力,要远远超过只在一条战线上投入二十万兵力作战的需求量。因此任何形式的双线作战,都不是上策,要尽力避免。

虽然说以目前南京政府的实力,还是供得起这样的消耗,但在现在大局己定,胜券在握的时候,也没有必要选择这种消耗过大的双线作战。而且经过了中原大战之后,南京政府为战争储备的物资也己经消耗了大半,白银的库存到是还足够,但物资己经不那么充裕了,如果再要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要么加征税收,要么大量发行货币,引发通货膨胀,才能保证战事的供应,而同时还需要征调大量民役来保证后勤运输供。因此最理想的做法还是控制战争的规模,南北二线一线主攻,一线主守,这样一边打仗,还可以一边慢慢积累国力。

因此商毅也排除掉其他的因素,仅从纯军事角度考虑,南北二线进行对比,首先是现在清廷己经元气大伤,在短时间内没有力量再向中华军发动进攻了,而全面恢复到战前的国力,估计需要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而南明各朝这几年都没有发生战事,还都保持着相当的实力,有能力发动战争的能力。

其次从心理上来说,这时清廷的大臣和武将,对中华军己经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心理,就算国力有所恢复,也未必敢轻易向南京政府发动战争,就算朝廷下令,前线的军队也会再三考虑;而南明各朝因为和中华军交战较少,而且南明的皇帝和执政大臣又多以正统自居,这种顾虑也少得多,因此如果中华军向北用兵,南明肯定会在背后捣乱,而相反如果中华军举兵向南,清廷出兵的机率就小得多了。

再次是现在商毅政权的重心还是在南方,因此向南用兵,战线也要比向北短得多,可以直接以南京为后勤基地,另外南方的福建,广东、广西均是沿海地区,可以发挥中华军的海军优势和海路运输能力,因此从消耗上说,向南也比向北要小。

最后一点是中原地区久经战乱,现在己经十分荒废,现在刚刚收复,急需要招抚居民,恢复生产,如果继续对北方用兵,中原地区也一定会受到影响,因为所有的军队,物资、用度的调配都要从河南省通过,必然需要从河南省抽调人力物力,甴其是开年之后,马上就要开始春耕,如果在这时进攻北京,也会对中原地区春耕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恢复重建工作就还要推后。

基于这几点因素的考虑,商毅也逐渐倾向于先平定南方,然后再向北用兵。

而就在这时,又发生了二件事情,也促使商毅的想法最终被确定下来。

一个是清廷向南京派出使者,正式向南京政府提出了议和的请求。

原来在福临和几名亲信大臣商议决定,以割让土地和称臣为条件,与南京政府议和,并委任济尔哈朗付责拟定议和的详细条件,济尔哈朗和洪承畴、范文程等人进行了详细的协商之后,决定可以向南京政府割让陕西省的西安、凤翔、汉中、巩昌、泯州、洮州六府,或是山西省的平阳、汾州、辽州、泌州、潞安州、泽州六府。如果势不可解,甚致可以将陕西全省都割让也南京。

因为现在的淸廷对陕西的控制力度很差,几乎是孤悬于西北,而且陕西在明末的时候就经受十几年的战乱,社会生产几乎全被破坏,而清廷入关之后,虽然也在陕西搞过屯田开荒,招抚流民,但又因年年征战,这些工作大部份都流于表面,加上年初的时候,陕西也爆发了反清的起义反正,本来稍有一点起色的恢复重建,又被破坏了大半,因此现在陕西的情况和明末相比,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这样一来与其还强留着陕西,还不如把这个包袱甩给商毅去背,如果商毅接手了陕西,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恢复重建,一但弄得不好,还容易激起民变,要是再闹出一次流寇作乱,也够商毅受的,致少拖住他二三年的时间,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在称臣的条件上,确实让济尔哈朗等人花了一番脑筋,最后做出的决议是清廷可以对南京取消国号,称商毅为南国之主,而清廷自称北国之主,两国之主可以兄弟相称,商毅称兄,福临称弟。

因为现在商毅只是称王,而并没有称帝,因此双方以南北之主互相称呼,对商毅来说,这等于是变相承认他是南方的皇帝,也算是提高了他的尊号,而虽然清廷不能自称为帝,但在尊号上和南京还是保持平等,也算保住了面子。而缔结兄弟,因为商毅的年龄比福临大,可以称兄,在说法上当然好听一些,而福临只是因为年龄小,才以弟自称,这样也说得过去。

也可以说,弄出这些条件来,济尔哈朗和洪承畴、范文程也确实是煞费了一番苦心,把汉语中的文字游戏玩得出神入化,当然从割让土地上来说,也确实是做出了相当的让步,现在清廷在关外一共也就只剩下河北、山西、陕西这三个省,而且其中以陕西的面积最大,这一下就割去了近四成的土地,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地,但付出的代价也绝不算少了。

福临对这些条件也比较满,至少是保住了山西和京师,再加上关外和蒙古,如果清廷再好好休养几年,也未必不能再和南京争一争。而且在称臣上也不算,其实也并不是让福临真向南京称臣,而是和商毅称兄弟,谁让福临的年纪小吧?

因此福临也立刻下旨,命济尔哈朗派人与南京联络,试探南京的态度。

第二个是台湾的沈寿崇向南京发来的报告。原来南京与荷兰绝交之后,商毅下令驱逐了荷兰商馆,同时也下令驻守台湾的沈寿崇,命他驱逐台湾的荷兰人。沈寿崇接令之后,立刻向台湾的荷兰人下达了通告,要求荷兰人撤出台湾,而这个要求也理所当然的被荷兰人拒绝。而沈寿崇也随即下令出兵。

这时中华军在台湾有一个旅的正式驻军,是隶属于南京军区管辖,另外大约还有一万多的民兵部队,旅长是沈寿崇的弟弟沈寿峣,不过只有一个团配备了火枪,另一个团还是用冷兵器。但这时荷兰人在台湾的总兵力只有八百多人,加上当地土著组成的军队,也不超过一千五百人,而且土著也没有火枪,因此双方的兵力悬殊极大。

另外这时的台湾己有大陆的汉族移民近三十万,本土的归化土著六万余人,归化的日本人也有三万多,还有被劳动改造的俘虏三万余人,总人口数超过了四十万,而归化荷兰的土著只有一万多人,因此双方的后援力量相差更大。结果双方交战,荷兰人被杀得大败,在台湾占领的土区也都纷纷被中华军占领,归化荷兰的土著不是投降,就是被中华军灭族。最后荷兰人的残余力量都退进了赤嵌城和热庶拦城这两座城里驻守待援。

赤嵌城和热庶拦城是荷兰人在台湾修建的两座要欧洲塞式的城堡,当时本是打算防备西班牙人的进攻,就可西班牙在吕宋修建马尼拉城是一个道理,因此这两座城都修得十分坚固,而台湾的中华军缺少重型火炮,一时也难以攻破这两座城。

而这时中华军正在进行中原大战,当然不可能给台湾分拨兵力和武器,于是,沈寿崇也只好下令,将赤嵌城和热庶拦城团团围困,想困得荷兰人弹尽粮绝,不得不献城投降。到现在己将两城困了一个半月了,但就在这时,沈寿崇听闻一些吕宋的商人说,荷兰的巴达维亚当局己经收到了消息,准备向台湾派遣援军。于是沈寿崇和兄弟一商议,认为台湾的中华军缺少火器,难以攻破两城,而正好现在中原大战己经结束,中华军大获全胜,于是两人立刻联名向南京发来报告,希望南京能够支持台湾的战斗,就算不能派兵来,如果兔拨来二十门重型火炮也可以。

收到了这两份消息之后,商毅也立刻下令,招集内阁和统战部的主要成员,首先开会讨论与清廷议和的问题。因为是否与清廷议和,既是南京政府的内政问题,但同时也是军事问题,因此招集双方同动开会讨论。毕竟在许多时候军政都是紧密相连,不可能分开的。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三七章 向南向北(四)

首先众人基本都赞同,可以与清廷进行议和的谈判。

对议和这一点,南京的众官员都并不拒绝,因为现在虽然还没有正式宣布,但内阁和统战部的成员也都基本清楚,现在商毅倾向于先平定南方,既想和清廷一时打不起来了,那么坐下来谈一谈也没有什么坏处,毕竟南京政府现在是占主动权的一方,如果谈得好了,也许在谈判桌上就能解决大部份的事情,也省得出动军队,还免去了一大笔开支,同时也可以集中全力对付南方。

因此会议很快就转向讨论到这次议和的条件,众人一致都认为,如果清廷要议和,那么首先要做出的让步是,退还所有的中原土地,这一点绝不能含糊。

当然俱体的退出范围也有好几种意见,有人认为是以退出北京为标准就可以了,因为北京一到手,商毅就可以举行称帝了;也有人觉得清廷应该退出山海关,以及锦宁等地才行;还有人认为连辽东也要退出来,清廷只能回到以前的建州,努儿哈赤起事之前的地方去。

商毅经过了认真的考虑之后,认为仅仅只退出北京,是肯定不行的,因为只要清军的势力还在山海关的范围已内,北京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仅仅只是一个像征意义,作用不大;而要清廷连辽东也要退出,估计清廷绝不会答应,因为那就等于是变相的亡国了。因此商毅认为,恢复到清廷入关之前的状态,既双方以长城为界,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清廷的势力全线退出长城以北,这个条件还是可以接受的。而锦宁地区,到是可以再商量,这一次收不收回,到并不是大事。

如果按这样的条件谈成了,那么南京政府不动一刀一枪,就可以收回了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约有近七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收复了崇祯时代的所有土地,对全国也算说得过去,也算是在谈判桌上取得对清廷的重要阶段性胜利。

而且这一来,整个北方基本可以稳定下来,就可以全力投入平定南方的战斗中。而对清廷来说,至少还给他们留出了一块立足之地,以现在清廷的实力,他们应该清楚,根本就不可能守住关内的地方,因此这也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商毅就准备把关外的地方放弃了,而只是把关外的地方可以暂缓一步,等彻底平定了南方之后,再回过头来,出关渡海,而且商毅的最终目标可不仅仅只是一个辽东,还包括东北三省、外兴安岭、新疆、青海、西藏这些边远地方,全部都在商毅的计划之中。

致于和清廷达成的议和协议,商毅当然不会被这种所谓条约协议所限制,条约协议能否真正生效,又能保证生效多久,从来都不是以信义为基础,而是凭实力作保障的。

致于什么赔款、称臣之类,商毅也交给内阁去讨论,因为一但清廷退出关外,估计也赔不起多少钱,南京政府一年也不缺这几十万两银子,而称不称臣,对商毅来说,更无所谓了,他从来不在忽这种表面上的东西,而且这次议和本身也只是一个权易之计,反正早晚商毅都会彻底收拾清廷。

众人也都认为商毅决定的议和要求,对目前的南京政府来说,是可以接受,而且也相当有利,因此也决定以此为基础条件,和清廷进行议和。

见众人都同意了自己的要求,商毅也点了点头,对李岩道:“李先生,那么这次和清廷议和,就由你来付责吧,就按这些原则和他们谈,助手你可以自己选。”

李岩也起身施礼,道:“回禀大王,臣立当尽力,不过如果清廷不接受我们提出的议和条件,那又该怎么办?毕竟现在只是我们这边一厢情愿的想法,清廷是怎样想的,还不好说。如果他们只同意退出陕西、或是山西的地方,我们是否也答应。如果现在我们转向南方用兵的话,北方总是暂时停止了进军,如果能通过议和收回其中一些地方,是否可以接受。”

商毅想了一想,摇了摇头,道:“不,那样的话就停止议和,这一次谈判,要么全部收回长城以南的土地,要么就不用议了,只收回一部份土地,对我们来说作用不大,而且陕西、山西破坏严重,收回来在短期内还是负担,我们现在没有必要背上这个负担。”

李岩点点头,道:“臣都清楚了,请大王放心,这次议和,定不辱使命。”

商毅道:“好了,没有什么事的话,大家就散会吧。”

众人纷纷起身,向商毅施礼告辞。等李岩走到门口的时候,商毅忽然道:“李先生,请等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