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2 / 2)

加入书签

日方代表沉吟不语,伊藤博文良久才叹口气道:“赔款8000万两,不能再少。”

李鸿章心中一喜,自以为你由打了一个胜仗,不过好在他也没有白活那么多年,脸色依旧不变,不满道:“如此口紧,将来必记及,赔款既不了减少,利息总能够免了吧。”

伊藤博文知道李鸿章已经答应,只是在这细枝末节上找问题,便随后回道:“三年内还清,利息可全免。”

最大的几项谈完了,随后谈判也就容易多了,倭人要在威海卫驻兵,直至中方付清条约赔款方才撤兵,便索要留兵费用,总之,倭人不从大清身上尽可能多拔一根毛,他们是心有不甘的。

等到合约谈得差不多了,已经都是灯火阑珊的时候了,双方议定隔日签约。

“希望贵国能够配合我国调查西宽二郎刺杀一案,若中方再挑衅事端,后果自负。”中日双方代表都站起来,准备动身的时候,伊藤博文提醒李鸿章说道。

李鸿章也怕魏季尘等主战派人士破坏自己的和谈,便回道:“贵大臣请放心,在换约之前,我会建议我皇召回魏季尘。”

全权大臣画押了,还要将合约交给两国皇帝御批,最后还要找地方换合约,来来去去至少还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里,随时都会有新的变故,因此李鸿章觉得这段时间还是先让魏季尘回去休息休息是好,等到一切尘埃落地之后,再让他回到辽东。

第一百九十一章回天津(求收藏)

当日,光绪发电询问刘坤一和王文韶再战是否有把握。

次日,王文韶和刘坤一先后复电给总理衙门。

军机大臣孙毓汶抢先拆看,只见王文韶的回电内容大致是:“如提督宋庆、聂士成、魏季尘,总兵章高元、陈凤栖等各路军营声气联络,必可一战,亦各有可用之将,究竟是否可靠,臣不能臆断。事关全局安危,应请饬令军机大臣、督办军务处、总理衙门通盘筹议,请旨定夺。臣与刘坤一昨在唐山商晤一切,意见大略相同。”

孙毓汶看到这里,马上持电报入紫禁城,在养心殿见了光绪,上奏言:“陛下,我说如何?王文韶还是没有十足的把握。”

王文韶的语气虽然有些不确定,但是看样子,他本人还是倾向于再战,中国人向来不会将话说死。

但这样,孙毓汶一解读,就变了样。

随后,刘坤一的复电也来了:“可以一战,不过利钝难逆睹。”

刘坤一的意思是能够再战,但是战争结果又有谁能够事先猜中呢?

孙毓汶抓住后面那一句,对光绪又说道:“连刘坤一也非真有把握。”

尼玛,这是战争,又不是过家家,谁敢拍胸脯保证自己一定能够取胜,别人刘坤一都说了可以一战,你怎么就视而不见呢?

随后王文韶又来急电,上奏言倭人舰队炮轰大沽口,毁坏炮台两座,伤亡五百来人。

而北洋舰队残舰因为躲在港内,得以保全。

奕劻、多铎、徐用仪、孙毓汶等中枢大臣看到此电报,更是害怕,愈发不同意光绪召回李鸿章。

等到晚上李鸿章的电报来了之后,恭亲王、庆亲王等人便惊喜有加,力主求和。

因为条约之上的赔款一下子减少了差不多一半,已经在他们心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倭人又在一些小枝节上稍作退让,于是他们便直接无视割让辽东以及台湾了。

“陛下,以臣之见,此乃倭人最大之让步,为免其后悔,臣认为应该电令李鸿章及时画押,然后尽快交换合约。”孙毓汶一幅着急的样子,似乎自己国家占了多大便宜似的。

“是啊,陛下,战则万无把握,和则实有把握,台湾,不毛之地,割之无碍,辽东之地,仅旅顺、金州、复州等几城池让给倭人,大部尚在我国之手,亦无不可,待我国励精图治、整顿军务之后,再收回来即可。”多铎劝说道,他知道光绪心有不甘,便留个尾巴,说厉兵秣马之后再图大事。

奕劻夸大言辞,说再战之后的可怕后果,道:“倭人已经占了小半个山东,随时能够北上,倭人舰队更是在天津外海域虎视眈眈,倭人已经放弃山东实占之地,此乃不幸中的大幸,何必再多起战事,盖时沦直隶失守,丧失更多领土,则悔之晚矣。”

山东烟台那是《中英天津条约》所规定的通商口岸。日本人不敢去惹英国人,所以不提割让山东这话,奕劻往自己脸上贴金,说得倭人多仁慈、李鸿章等人经过了多大的努力似的。

光绪纵使心有不甘,但是这些中枢大臣都一力逼他求和,他也没有了主意,光绪本身就不是一位雄才伟略之人,能够乾纲独断。

奕劻等人见光绪不吭声,知道他已经在心中同意了。

奕劻便继续游说道:“陛下,日方要严查西宽二郎刺杀一案,说是魏季尘与此事有牵连,以免倭人以此为借口,致使事情又起变故,奴才认为得赶紧召回魏季尘,让其离开辽东暂避风头。”

光绪脸色阴沉了下来,不悦的说道:“魏季尘乃有功之臣,在辽东连战连捷,方才为我们取得如此有利的形势,莫非因为倭人的一句话,如今还要处罚他?朕做不到,朕如果做了,便是昏君一位,天下人悠悠之口,恐怕也会暗暗指责朕吧。”

奕劻急忙否认说道:“陛下,奴才的意思并非是要处罚魏季尘,陛下召回他来,对他未尝不是一种保护,倭人肯定会让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陛下关心他,可下旨先让魏季尘荣归故里,随后展觐入朝,恩赏紫禁城骑马,颁赐珍物,以示恩宠,等到合约已成,万事已定,陛下想如何办便如何办。陛下如此爱护臣子,天下人必定交口称赞。”

光绪有些担忧的说道:“万一倭人毁约,再犯辽东,少了魏季尘,何人能挡?”

恭亲王心中讶然,暗想道:这魏季尘在陛下的心中竟然有如此大的地位。

不过他转而想到魏季尘确实有一些力挽狂澜的才能,也就释然了。

只是如今辽东确实不适合一力主战,且能够随时挑动倭人神经的魏季尘呆了,恭亲王便附和道:“陛下,宋庆等人非泛泛之辈,倭人一有异动,魏季尘亦能够随时返回辽东,相信并无大碍。”

光绪听到此话,稍微放心了一点,说道:“既然如此,朕就下旨魏季尘回天津候旨入京觐见,嗯,将敕赐的黄袍马褂、双眼花翎送往天津亲交与他以示恩宠吧。”

这下连徐用仪、孙毓汶等中枢大臣都在心中暗暗嫉妒了,魏季尘这小子,还真是圣眷正隆,风光无限、前途无量啊。

光绪既然没有召回李鸿章,中日两国双方代表便在春帆楼签下了《马关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四条:一是清政府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二是将盛京省南部、台湾以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三是赔款8000万两,四是开放顺天府等七处为商埠。

与历史相比,还是改变了很多,除了赔款数量大大减少之外,割让的辽东土地也少了一大半,原历史是以辽河为界,现如今是以盖平、析木城、大高岭一线为界。

李鸿章签了合约之后,自觉在日本再待下去是一种耻辱,中国代表亦是个个精神沮丧,情绪消沉,当天便乘轮船离开了日本。

日方代表则个个沾沾自喜,趾高气昂。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乘‘八重山’舰由马关前往广岛,要向睦仁邀功去了。

列强各国得知马关条约的内容,也是蠢蠢欲动,各位驻日公使更是频频往国内发电报,请示国内意见,一时间日本暗波涌动,各方势力合纵连横,准备干涉条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