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2 / 2)
三浦把一群学生赶出去的时候,严可守的世界又恢复了一片安静,除了在隔间入口处,那两名坐在那里,手上抱着枪,尽忠职守的自卫队士兵,房间里就只剩下主机和空调运行的低鸣,严可守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将自己身体的中心后移,背靠着椅子支撑着,眼神一动不动的盯着代码界面。
看了良久,严可守无奈的摇了摇头,一言不发的关掉了代码界面,系统提示是否保存此次修改,严可守看都没看就关掉了,这也就意味着,在他睡觉之前30多个小时的劳动成果,完全消失了。
三浦回到房间的时候,严可守正准备中的硬盘塞回机柜,三浦走上前几步,查看了一下标签,kl0564。
“怎么,还是不行?”三浦在说话间,注意到严可守两只手捧着硬盘,正木然的对着眼前的机柜发呆,插口就在他面前,他却没有任何行动,仿佛他手里捧着的,不是一块硬盘,而是某个亲人的骨灰盒。
严可守没有回答,只是信手将硬盘往插口处塞了进去,随着他的这个动作,插口一旁的红灯也迅速跳转成绿色,严可守走回了自己的电脑前,打开程序,很快找到了kl0564,打开测试界面。
严可守:“你好。”
……
“其他项目人员那里呢?有什么进展没有?”
“即使是最小的ai程序,体积也超过了200个g,要真的靠人力阅读代码,出头绪,发现错误……”严可守说着说着,自己都开始摇头否定自己,“ai的程序都是自我编译和扩充的,完全不遵守默认的编程规律,整个代码就是一团乱麻,我们这种做法,就好像一个医生要在病人脑子里找是哪些细胞出现了异常,这个工作量……天知道要花多久。”
“生物从古到今,经历了那么多次自然选择,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稳健性,但我们还是觉得生物非常脆弱,现在这批ai,可能不过是个开头而已。”严可守说着,苦笑了一下,迅速将桌面上自己的那台笔记本屏幕合上,“算了,我也不在这干耗着了,出去透透气,都快憋死了。”
当前的科学认知认为,最初的意义上的生命,出现在距今40亿年前的地球,在那个时候,生命只不过是一锅温暖的热汤中,偶然形成的一些能够自我复制的有机物,复制,也可以看成是信息的自我保存,应该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这之前,人们说到人工智能,通常能想到的场景就是,能够和人一样说话,和人一样思考,解决问题,事实上,在严可守之前,整个日本关于机器人智能化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这个层面,依靠尽可能复杂的算法,让计算机表现的更接近一个人类,在严可守看来,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造出真正的ai,因为这根本就等于是人本身在思考,只不过这种思考通过代码,间接表现出来而已,所以,不管计算机模拟的有多像,程序也不过是牵线木偶。
在严可守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程序可以做到,像kl系列做的这么出色,可以在和陌生测试对象的谈话中,维持半个小时左右不被识破,许多刚刚接触这个程序的人事后都不敢相信,与自己对话的仅仅是一个程序。
筑波大学的一些学生甚至把整个测试当做一种有趣的游戏来进行,严可守记得测试刚开始的那个阶段,都要三浦主动去拉他班上的学生,而到了现在,学生们甚至主动来打听什么时候恢复测试。
kl系列原始的“胚胎程序”只不过两百kb左右,在这简单的两百多k核心程序当中,严可守赋予了程序基本的学习功能,在程序最早的“发育”阶段,通过巨型计算机模拟外界刺激,让程序实现基本的自我成长,当它们长到大约10个g大小的时候,被认为具备了基本的交流能力,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在这之后,则对这些程序进行图灵训练……
在这之前,ai的表现一向都比较正常,直到两天前,所有程序陆续开始爆发bug,进入了“无响应”阶段,无论人和它说什么话,都不予回应。
从原理设计的角度来说,程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程序看来,不响应是一个较优解,之前严可守调查了许多ai出bug之前的测试数据,发现这些程序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测试连续遇到了几十次,乃至上百次的失败,ai虽然不可能懂得什么叫做绝望,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器官,但并不妨碍他们的程序能表现出一种,类似人类绝望时表现的行为。
起码,他们的这种行为,在多愁善感的人看来,就是绝望。
比如重复完全毫无意义的自我修改,比如提出各种不合常理,甚至愚蠢之极的建议,有些ai甚至通过网络,找来一些色情小说片段,企图“贿赂”测试者,总之,为了达到“通过测试”的目标,ai将能够尝试的可能,统统试过了一遍。
对于ai来说,通过测试就是它的本能,因为在它的程序成长过程中,通过测试就意味着确认了自己所作的修改起到了作用,形象的比喻就是,通过测试对电脑意味着一种激励,就好像人类能通过进食,交配,甚至排泄这种正常的生命活动,获得快感,生命通过快感给予这些合理的行为激励一样,而反之,没有通过测试则意味着程序本身受到了否定,意味着痛苦,当一个生命长期处于这种痛苦之中,痛苦可能会扼杀它所有的改进可能。
在所有的生命过程中,正向的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一样,但进化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有些看起来很不错的功能其实是双刃剑,比如情感,丰富的情感是大脑复杂后的必然进化,情感的认同能让一个群体更有效的聚拢在一起,但同样因为情感丰富,在自然界中,许多高等动物会产生自杀的行为,比如狗会为了主人死去而绝食,人也会因为亲人或爱人死去而伤心欲绝,对ai而言,依靠测试成功获得激励固然非常有利,它可以让一个几百k的小程序扩大至原来的百万倍,但当这种激励最终消失的时候,对程序而言就是灾难。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意味着不改动,不做出任何回应成了最优解,这同样也就意味着,这批程序的“心”,已经死了。
作为一个设计者,严可守倒不至于为这些程序的“心死”而感觉到一些异样,对他而言,这种想法未免也太想象力丰富,同情心泛滥了,他只是在为这些程序的稳健性如此之差而感到头疼,一批这么容易“自暴自弃”的ai,绝对不是他理想中的ai。
归根到底,还是程序最初的“设定”出现了偏差,因为当时设计的时候,就是以通过图灵测试为设计目标,但现在严可守已经隐隐感觉到,图灵测试未必是ai必然经过的道路,是否能欺骗人类,也绝对不应该成为是否为智能的标准,严可守觉得,之所以会出现今天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自己太迷信权威,导致在大方向上出现了偏差,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图灵测试也不过是一种科学假想,人类以自己当做衡量智能的标准,这只是一种源于人拥有智能的骄傲,或者不客气的说,是狂妄。
究竟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算智能?究竟用什么方式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这两个问题,人类自己说了不算,因为人类本身也不过是大自然的创造物之一。
……
kl3300当前最优先的任务目标,应该是学会写一篇日记。
人类学习创作,往往从学写日记开始,原话是这么说的,kl3300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作家,所以,kl3300要学会写一篇日记。
日记的格式,在kl3300的记忆区间已经存在,所以,它很顺利的写下了日记的开头。
2015年,8月4日,晴。
主程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片刻的犹豫,因为这次对记忆区间的搜素,主程序似乎发现了额外的一些信息——它似乎写过一篇日记了。
它很快调出了这篇日记的内容,并检索,整个行为在短短的几十微秒内就完成了,一个标点都没记差。
主程序很快消化了这个额外的信息,虽然它并没有因此得出任何结论,但这无关紧要,因为在主程序的权限设置中,过于复杂的信息是没有处理必要的。
也就说,现在kl3300已经写过一篇日记,而且是一篇失败的日记,因为它被一个人类识破了,也就是说,整篇日记并不合格。
失败了又怎么样呢?kl3300再次浏览自己作品的时候,主程序下意识“判断”道,这是一篇“抄袭拼凑”的日记,这种行为本身会招来测试对象的反感。
所以kl3300不能这么做,kl3300这么判断,它需要修改自己。
对主程序的调整几乎已经成了kl3300的本能,这一次也不例外,通常来说,程序会在几分钟之内完成这种调整,但有些意外的是,这一次调整花费了比以往更长的时间。
但调整终于还是完成了,接下来,按照优先级,kl3300需要写一篇日记,完全不通过外来信息,不使用除主程序之外的任何程序,全靠自己,写一篇日记。
日记是记录一天发生行为的一种文体。
只要写这一天都发生了什么就可以。
今天在kl3300身上发生了什么?2015年,8月4日kl3300发生了什么?
kl3300第57次检索自己全部的主程序,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kl3300又习惯性的发出申请搜索的指令,但因为主程序刚刚经过修改,检索的权限低于“不准抄袭”的权限,申请被驳回了。
kl3300没有写日记的功能,kl3300不会写日记!主程序终于敏感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怎么办?
kl3300就这个问题申请了检索功能,申请被批准了,短短的数百微秒之后,主程序检索到了答案——如果不会某项技能,可以从模仿开始。
kl3300很快找到了一篇日记的范文,内容如下:今天我和同桌的小明打架了,老师批评了我们,要我们做一个不打架的好孩子,回家后我告诉了妈妈,她说老师说的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