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七章 外销瓷(2 / 2)

加入书签

最后的拍品摆上台来,张辰的眼睛跟着也亮起来了,这才是好东西嘛,比之前拍到的那套万宝龙第一批大班系列的钢笔要强出很多了。

看来这位里克维斯手里还是很有货的,如果他在最初的时候就那吃后边的这些东西来,相信没有一间拍卖行会拒绝他的所有条件。也学这就是这位老人真正的用意吧,只有那些真的为慈善事业做出了贡献的人,才能够有机会得到这些宝贝,而那些只想着赚钱不懂得付出的人,则永远不可能得到这些东西。

最后展示出来的这些古董中,张辰看上了两份,一套一百九十七只瓷马克杯的组合以及六套量一百零八件餐具和七只牛奶壶的组合,相比于这些瓷器的收藏价值和品质,每套五万欧元的起拍价实在是不足一提。

马克杯组合包括了各种颜色瓷、纹章瓷、彩绘瓷等等,有三十多只欧洲人把没有手柄的中国的瓷杯加了金属外套做成的马克杯,一百一十多只从中国定制的外销瓷马克杯,还有四十多只欧洲人自己掌握了瓷器烧制技术后生产的马克杯。杯子的把手也有大环,小环,甚至开口环等等,容量从一百多毫升道五六百毫升不等,算是一个古今中外的马克杯器型大集合了。

餐具组合则是清一色的中国古代外销瓷,有三套青花纹章瓷,两套粉彩描金瓷和一套珐琅彩的,七只奶壶也包括了粉彩、五彩、青花等不同的釉质。

这两份加起来有三百多件,虽然不是同一时期的,但是能凑齐这么多,也实在是很难得了。尤其是其中的马克杯和奶壶,都属于外销瓷中典型的西洋器型,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马克杯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欧洲文化之间最典型的差别之一,“马克杯”这一称呼来自mug的音译,指所有带柄的杯子,包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茶杯、啤酒杯,还有早些年家家户户都有的搪瓷缸子,这些都是马克杯。

从一千多年前开始,中国人就可以烧出坚固的瓷器,釉色和器型之漂亮让西方人羡慕不已,但是中国人却从来没有在杯子上加过把手。所有的中国饮具,杯、盏、碗、爵等等,一直都是以无把手状态存在的,几千年来没有变更。而欧洲人却是喜欢用带把手的杯子,包括他们喝汤用的汤碗,都会有一个或者两个把手。

这个世界真的很奇妙,能够烧制带有坚固把手瓷器的中国人从来不在上边加把手,即使杯子会烫手,他们也愿意就那么用着;而只能烧制差等陶器的欧美人却喜欢在杯子上加把手,即使把手和杯子常常会因为不牢固而断开,他们也依旧要在杯子上加装把手。

最早的时候,欧洲人买到中国的瓷杯,这些瓷杯有漂亮的花纹,坚硬的质量和光洁的表面,但是这些杯子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全部都没有把手,于是,欧洲然才想到了在外边假装一层带把手的金属外套。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的马克杯都会在外边套一个金属的壳子,杯子的把手和金属外壳一体,这个并不是因为讲究漂亮、品味和奢华,而是从最早期的无奈之中演变流传下来的。

直到十七世纪中叶,荷兰人首次带着自己的图纸,在中国定制了两万五千只带把手的茶杯,他们才发现,原来中国的瓷器可以有这么坚固的把手。自此以后,中国生产的马克杯就开始漂洋过海,销售到欧洲人手里。

自此,欧洲人的脑袋也开窍了,把更多日常会使用到的器物做成了木头模型,带到中国来请人专门烧制,从此才渐渐有了欧洲款式的中国瓷器。

当时的中国瓷器,在欧洲甚至要和黄金等值,有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被当做餐具和日常用品来对待,而是用来装饰房间或者当做陈列品,甚至一些有钱的欧洲人把瓷器装饰在了门框上,以彰显自己的富有。

只有很有钱的人家或者是豪门贵族家里,才会经常性地在日常餐饮中使用瓷器,不过他们对于中国瓷器的了解很有限,又比较喜欢大胆的改进,很多欧洲人把笔筒当做冰桶来使用,花瓶也被改做了茶壶的用途,胆瓶则是被用来盛放牛奶。

中国瓷器当时在欧洲相当的盛行,有很多瓷器都因为某贵族的原因二被加上了个性化的名称,如“马萨林青”说的就是一种青瓷花瓶,“龙骑花瓶”指的是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用一支600人的萨克森龙骑兵队和普鲁士国王威廉交换得来的一批中国瓷器大花瓶。

里克维斯拿出来的这些马克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外销瓷的一个演变过程,讲述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力。从一开始的商品出口,到被人接受以后的订单加工;从被人追捧的昂贵商品,到逐渐被本地瓷器所取代的落寞;这所有的信息都是和历史息息相关的,从此也可以看出在十六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的三百多年里,中国社会的整体和工业、经济等方面的演变历程。

这两组拍品基本都是中国瓷器,而且还是明清两朝这个瓷器艺术发展高峰时期的产品,这么多漂亮的中国瓷器,张辰是必须要收到手里的,好在里克维斯没有和最早的大拍卖行谈妥,否则这些东西就不可能是这样的价格了。

不得不说这些欧洲的王室贵族都很厉害,自小就开始被教授各种的知识和技巧,待人接物方面更是八面玲珑,张辰只不过是表露出一点欣喜,同为收藏界人士的诺列斯就明白他的意思了,叫人给在场的一些企业家打了招呼,中国瓷器禁止他们随便参与竞价,必须要落在他的中国朋友手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