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五章 开战之前上(2 / 2)

加入书签

“这条有待商榷。曹某可以答应不干扰农事,不破坏农田水利,毕竟这次是大元帅要进攻,这些条件明显有利于兖州和豫州,只是战场情形瞬息万变,战事结果是否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判断起来并无标准,为了鼓舞将士们的斗志,破釜沉舟也未尝是一种办法。”

“曹公既然如此说,那便遵守此条前面的内容,后面可以略过不提。”

陈逸代表刘和与曹操达成了三条战场条约,看似有些自缚手脚的味道,但这正是刘和想要为后世树立的交战标准。虽然战争与文明天然是一对敌人,战争爆发之时,便是文明遭受毁坏之日,但刘和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战争对于文明的毁坏程度。国人动不动就喜欢来个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的大坑杀,又或者到处放火焚烧房屋田地,这种毫无顾忌,有违人性和天道的野蛮行为,实在不值得提倡和发扬。

陈逸临离开昌邑之前,还提议曹操不妨将一些年轻的士子送往蓟城求学,让他们可以在战争时期不受影响,安心读书。曹操对此提议不置可否,但等陈逸离开之后,却让人在兖州和豫州选出了五百士子,其中还包括了自己的儿子曹植,一起送往北方躲避战事。

陈逸这边完事的时候,前往襄阳会见刘表的人也差不多完成了刘和交给的任务。

前往襄阳见刘表的说客,是位宗室人物,名叫刘廙。刘廙,字恭嗣,南阳人,为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他跟刘表和刘璋等人的身份相似,都是汉室宗嗣,虽然因为支系远了,但好歹也算刘氏一族,所以见了刘表之后,很多话都可以放开来谈。

刘廙先是向刘表仔细介绍了一番刘和推行新政的计划,同时也强调了刘虞父子在洛阳善待宗室的做法,然后问刘表对于推行新政的态度。刘表牧守荆州多年,政治智慧自然不低,他知道刘廙问自己关于推行新政的态度,其实就是在问愿不愿意将手中的军权上交中央。

刘表略作思索,回答刘廙说:“对于大元帅在洛阳准备收拢各地兵权的做法,我个人是理解和认同的。然而,各地的情形不尽相同,比如荆州,因为南北跨度远达千里,加之境内有五溪蛮和众多异族部落,若是我马上将兵权上交给朝廷,只怕朝廷还来不及重新调整部署,各地就要乱起来。再者,江东孙氏和益州刘表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我若是交出兵权,只怕旦旬之间便有杀身之祸。”

不管刘表是否真心,他说出的这番话却是让刘廙不好反驳。刘廙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劝说刘表在刘和跟曹操交战的时候不要支持曹操,保持荆州的稳定即可。他婉转地提醒刘表说道:“你我都是刘氏后裔,维护汉家河山的统一安定责无旁贷,太傅和大元帅皆非猜忌之人,他们希望你能独善其身,尽力维持荆州目前安定祥和的局面,莫要再与其他人暗中勾连。待到日后解决了各地拥兵自重的军阀之后,彼此也好相见。”

刘廙这些话中隐含的意思是在警告刘表,刘和允许他暂时不将兵权上交,但前提是不要与曹操和孙坚等势力暗中勾结,与中央朝廷进行对抗。如果刘表遵守这条约定,那么日后刘和扫平了各路势力之后,大家还能坐下来好好谈一谈收编的条件,总之不会亏待了刘表一门。如果刘表阳奉阴违,这种事情终究是隐瞒不住,那么刘和说不得就要跟刘表彻底翻脸,那样的话,一旦荆州被攻破,刘表一族的下场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如果此时翻开大汉的疆域图,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刘和控制的势力已经将曹操控制的兖州和豫州三面包围,仅剩南面靠近长江的一面开了口子。而盘踞在南阳一带的刘备则夹在刘和与刘表、曹操之间。

刘和想要收归天下兵权,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近在咫尺的曹操,而远在益州和江东的刘璋、孙坚势力暂时还能安生两年,唯独与曹操靠在一起的荆州刘表是个变数。如果刘表大张旗鼓地支持曹操,与曹操结成攻守同盟,坚决反对朝廷收归地方兵权,那么刘和就要做好两线开战,甚至是三线开战的准备。

一线,在兖州四周对曹操开战。

二线,在南阳附近对得到刘表支持的刘备开战。解决了刘备之后,顺势南下攻打襄阳,将刘表赶到江陵去。

三线,在徐州南面与江东孙坚开战,防止孙坚父子出兵北上,支持曹操。

司令署参谋司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有好几套方案,郭嘉按照刘和现在掌控的部队数量,为刘和制定了三套作战方案,其中困难最大的便是三线同时开战,而最为可行的则是稳住刘表,专心对付曹操,顺带着连刘备一起收拾掉。

刘表一生崇尚的便是中庸之道,他仔细想过与刘和合作或者是与刘和对抗两种不同的选择可能导致的结果,最终在他心里的想法是即使联合了曹操,也无法抵挡携着大义而来的刘和。因为兵权归于中央朝廷并非刘和首创,无论是在先秦,还是前汉,地方行政长官甚至是诸王都没有直接控制军队的权力,刘和如今要做的事情只不过是把当初朝廷下放到各州的军权收上来而已。

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日见老迈,三个儿子又不像刘和那样志在天下,刘表决定听从刘廙的建议,在刘和攻打曹操的时候,作壁上观,不牵涉进去。(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