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章 当仁不让(2 / 2)

加入书签

经过一番激烈争论,朝廷最终颁下旨意,再度加封刘虞为太傅,兼领骠骑大将军之武职,全权管理黄河以北各州事务,假节钺,不仅有任命三品以下文武官员的权力,而且可以代替天子出征,对属下官员还有生杀予夺之权!

为什么说是再度加封刘虞为太傅呢?因为当初董卓在位时,加封刘虞为太傅的任命文书和印信并未送至刘虞的手中,所以这次朝廷要再送一次。

朝廷这次单独给刘虞颁发的这道旨意,最给力的地方就在于“假节钺”这三个字。

“节”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根长竹竿一般的物事、“钺”则类似于斧子的外形,“节”和“钺”都是古时皇帝的信物。

“节”代表皇帝的身份,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武将“假节”的话,在战时状态可以不必请示汇报,直接斩杀军中触犯军令的士卒。

“钺”就是斧钺,是一种刑具,即“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的“斧钺”。“斧钺”专属君王,偶尔会暂借给人臣,称为“假节钺”。在君王所有的授权方式之中,“假节钺”的规格是极高的。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力,不但可以随意斩杀触犯军令的士卒,还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节将的权力。

也就是说,持节的文武将领可以有多人,但“假节钺”的大臣只有一个,因为这个人可以代替皇帝处置持节的将领!

还有就是,这个“假节钺”中的假字,不是真假的意思,而是暂时代理的意思。

除了给刘虞放权之外,这次朝廷又给吕布加封了官职,任命他为左将军,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吕布麾下众将领也是个个得以擢升,原来那些校尉们都有了杂号将军的封号,原先那些都尉们则统统晋升为校尉。

为了安抚刘和,朝廷按照刘和的上表,加封朱儁为卫将军,河南尹,同时任命审配为洛阳令,任命卫觊为审配的副手,任命牵招为洛城都尉。

董卓在世之时,曾加封刘和为御史中丞,不过当时传令的段训被刘和使用手段支到了辽东公孙度那里,紧接着刘和就来了长安,等于是没有接到这个任命。实际上,御史中丞这个官职很了不得,有监察百官之权,如果真给了刘和,不知多少官员将会倒霉。

这次朝廷终于正式下旨,加封刘和为虎贲中郎将,兼领绣衣御史之职,虽然每个职务都不是很高,但却地位尊贵,与他的身份完全对等。

虎贲中郎将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属下重要职官,地位仅次于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是由皇帝直接提拔重用的禁卫军中的高级后备干部。

汉代的御史,一般是指侍御史,其职权是举奏百官的非法和违失,也可奉诏逮捕和拷问有罪的官吏。绣衣御史并不常置,其主要任务则是奉命镇压各地的武装反抗活动。这次朝廷任命刘和为绣衣御史,分明是想让刘和今后冲在镇压各地黄巾作乱的最前面,听着十分厉害,但却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当刘和接到朝廷的任命时,对于这两个职务并不在意,因为他更看重的是老爹得到了“假节钺”这个权力。

刘虞暂时不能来洛阳赴任,刘和却是当仁不让地自领了太傅长史的职务,然后在洛阳大张旗鼓地替老爹搭建起太傅府的架子,同时面向各州招揽贤士以作为太傅府的属官。

按照大汉官制,太傅府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有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刘和不等朝廷的任命文书传到幽州就自领太傅长史之职,虽然吃相显得太急,但所有人都不敢跟他吱声。

以刘和如今的声望地位,以刘和身为刘虞嫡长子的身份,他在洛阳担任这个太傅长史的职位,谁敢跟他争?

刘和早就摸清了老爹的脾气,只要自己是真心为社稷百姓做事,刘虞才不会在意儿子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

刘和一身兼了三职之后,立即委任田畴、李严、郭嘉、陈逸、张逸等人担任太傅府的掾属,让他们协助自己处理公务,而他本人则是一头扎进军营内,主抓起年底的“评功评奖”活动。

年初之时,刘和曾在马城开展“大练兵”活动,说好到了年底要对所有参训将士进行考核评估,凡是年度之内表现优异者,都会受到各种奖赏,其中包括擢升职位、分配田地、奖赏银钱、兵器、战马、铠甲等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奖励措施。

如今刘和虽然无法返回幽州,但他说出去的话必须要兑现,哪怕如今只有部分幽州汉骑参与了当初的大练兵,这项活动也必须要善始善终,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坚持下来,今后在各军之中广泛推行。(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