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城(1 / 2)

加入书签

接下来,杜蘅每天上午进宫一趟,在御书房和未央宫两头跑,给太康帝治疗头疼症,替梅妃拔除余毒,调理身子。

如萧绝预料的一样,卫皇后企图鸠杀梅妃一事,被悄无声息地掩盖了绪。

不仅坤宁宫那夜当值的几十个宫女太监全部被赐了死,就当天随侍在梅妃身侧,一起进到坤宁宫的宫女嬷嬷们也无一幸免。

赵王坠马而亡的消息,却没办法遮掩。三天后,行文诏告天下。只不过在朝廷的讣告中,赵王的死因被粉饰成了与反贼血战而亡。

为昭赵王之功,特下旨追封为敏亲王,其长子南宫羽袭了王位,成了新的赵王。

太康帝命其扶灵返京,择期下葬。

消息传开,满城哗然。

不知是否因卫皇后与太康帝私下达成了协议,卫氏一族表现得格外冷静和克制,尽显大家风范。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赵王的死只不过添了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影响生活。

那些早就投身燕王阵营的官员,固然是欢欣喜舞,心花怒放。然而,对于站在卫氏一族这边,旗帜鲜明地支持赵王的王公大臣来说,就有些度日如年,其滋味更是难描难画了患。

但不管抱着怎样的心态,临安城表面风平浪静。

太康帝抱恙了三天之后,开始如常上朝打理朝政,礼部也开始拟订赵王丧仪,只等赵王遗体返京,即可着手办理丧事。

然而,赵王遗体尚未返京,三月底四月初又发生了一件轰动大齐的大事,不止在临安掀起涛天巨浪,整个天下也闹得沸沸扬扬。

原来,此次赵王南下,其长子南宫羽亦做为先锋随行。

赵王意外坠马而亡,南宫羽悲愤交集,竟然不顾劝阻,怒而领二万精兵杀回大理。

一路上连屠十几个村寨,进入大理之后,又封了进出城的道路,不止诛杀了已经归顺朝廷,前来致哀的苗王等十几位土司,又下令屠城三日,血洗大理。

致使五万多百姓无辜丧生在铁蹄之下,大理满城槁素,家家挂幡,户户举哀。

消息传开,整个云南民怨沸腾,各地土司纷纷上奏朝廷,齐声指责南宫羽丧心病狂,罪行令人发指,要求严惩凶手,替百姓伸冤!

太康帝震怒非常,急诏内阁大臣商议对策,并连下三道圣旨,削去南宫羽赵王爵位,勒令其卸下所有职务,就地羁押,由云南总督派员遣送返京候审。

在一片风雨飘摇之中,赵王的灵柩也终于抵达京城。

礼部原本拟订的极为隆重的葬礼仪式,因为南宫羽的意外之举,在举国一片声讨和辱骂声中,这样的葬礼规格显然不合时宜。

礼部官员在焦头烂额了数天之后,重新拿出了一套简单低调的仪式。

四月七日,遗体盛入金棺,诸王公大臣,超品命妇齐集致哀后,即日移送到城外暂安,沿途设亲王仪卫,初八日行初祭礼,初十就行奉行礼。

亲王以下,四品以上官员集于祭所,公主,郡主,王妃等内外命妇集于宫门外举哀,金棺所经各门,内务府官员行奠酒礼;到四月二十八日,正式下葬,入土为安。

从遗体入京到正式下葬,前后不到一个月,是大齐历代成年皇子葬礼中最为简单的。

做为由中宫所出的嫡子,这样的葬礼规格,与其身份严重不符。

然而,卫皇后再心痛,也只能咬牙忍受。

南宫羽的判决也在五月初诏告天下,削去王爵,贬为庶民,流放三千里,遇赦不赦。

然而,这样的处罚,显然无法平息百姓的愤怒,更无法抚慰那些痛失家人的人们。

他们要求的,更实质性的补偿,朝廷急切之间,却拿不出来。

大齐的朝堂上,百官之间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辩论。

安抚是必然的,然而安抚的力度,补偿的额度,却产生了分歧。

也有说,苗王造反在前,赵王身死在后,这些贱民对赵王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屠城之祸可说是由他们咎由自取,朝廷依律严惩了赵王,已经充分表明了姿态,不需要对这些贱民做任何补偿。

否则,若后世之人,人人起而效仿,朝廷何以自处?

也有人说,毕竟屠了城,数万条人命,朝廷不给一点补偿,未免说不过去。

民心不稳,只恐引得天下大乱。

但是,对于补偿的力度,又存在分歧。

因为此事纯因私怨而起,史无前例,无据可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