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展露实力(2 / 2)
不过各国的领事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县政府和郭华谈起了生意。
在南方准备继续革命的孙中山又来电报了,要调刘英、孙镜赴广州筹办国会。刘英以父母已老,不宜远行为由婉拒。孙镜再次没有回应,因为他主持的京山几大工厂相继开工建设,成为建设最快的地方。
七月,张春再次发动两万民工修建柴湖大堤。《新民报》刊登了《柴湖综合治理》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对国家“农林牧渔”进行综合规划,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口号。
周希哲提出了人民代表协商会议制度,强调由最基层的代表进行事务性协商,确定地方建设,避免由于内阁无法组建,政府机构瘫痪而影响国计民生问题。提出以行业协会替代政党进行协商,避免因为政党政见不合导致政府停摆。并继续提出,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陈独秀在编者按中指出,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数量会逐渐增多,但是就目前中国的形式,解决了农民问题和教育问题,也就足以让社会稳定和发展。
陈独秀介绍了社会主义理论。不过不是一味推崇,而是有褒有贬。
这篇文章把李大钊给招来了。他刚刚从《晨钟报》辞职,他认为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了经济问题,那么人口﹑妇女﹑劳动﹑青年﹑废娼﹑童工﹑土地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他原本是来应聘经济学教授的,却发现新民大学的经济理论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不但没能考上研究所,反而连大学也只是勉强考上。
张春见他基础很好,只是见识少了一点而已,让他就读经济系,在农业局和工商局实习。
他一来就和陈庆同混在了一起。不过陈庆同确实有容易让文人们亲近的性格。
李大钊一开始并不认为张春有什么特别之处,认为不过是一个比较贪玩的小青年而已。
陈庆同带他来见张春时,张春正和梁思达,陈子美几个玩得正欢。后来也多次看见张春和丽质在大街上和一帮孩子玩耍。
但是慢慢地才发现,大部分新民大学高新技术和理论,其源头都是张春,他提出的环境论和系统论,在新民大学已经成为了宗旨性的理论。
这两种理论能够把中西方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也能够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关于资源利用的论述,已经超出了资本论关于生产资料的论述。这种资源更加宽泛,并本身就处在动态平衡之中,不是简单的公式能够表达的。
他认为资源不是无穷尽的,不可能发展到“极度发达”的地步,人类必需克制自己,尽可能地在环境承受能力范围下,利用好而已。这是基于西方思想的思考,也是东方理论的继承。
更加让他惊奇的是,张春和丽质应该年纪不小了,但是看起来都只是二十来岁的样子。
陈独秀就笑他:“别被两个人的外表蒙骗。张春至少比你小不了多少。”
九月,罗振玉和王国维两个人带着满满一船的箱子到了沙洋。两个人一起住进了新民书局二号院。除了专心研究和校订书稿以外,每个星期只去文科学院上一堂课而已。
蔡元培将这一年的新民大学奖励基金颁给了两位老夫子,以奖励两个人在甲骨文研究中的贡献。所以两个人就从日本回来了。
新民大学的《新民学报》也正式出版发行。不过所有稿件都必须经过张春的审核。正式刊发的稿件都是科普性质,避免泄密。当然罗振玉和王国维的论文就不用了。
这一年到沙洋考新民大学的人多了一倍,还有一些在华的外国人也跑来了。
能考上的依然很少,外国人也是一样。因为新民大学的研究水平本身就水涨船高了。这一次,连同沙洋在内的四个县城的中学全部满员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新民报》的影响力。
蔡元培因为新民大学校区里涉及机密的东西太多。不得不在沙洋,筹建新民文学艺术学院和新民经济学院。蔡元培手里有钱,所以张春也由得他折腾。(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