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九十六 真相下(1 / 2)
苏宁有一个习惯,原本是没有的,后来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权力斗争,在这些有硝烟的战场上和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经历使得苏宁养成了这个习惯,无论何时,都会给自己留下后手,他深刻的明白古人所说的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必要,在吃了不少大亏之后,他开始营造自己的三窟。
他还认为,作为人类,三窟明显不够用,尤其是在伴君如伴虎的时代里面,一个臣子若要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保证自己的身家性命,那就不是三窟可以办成的,或许需要四窟,五窟,乃至于六窟,大唐开拓江南岭南和海外的队伍里面,都有苏家的人手,苏宁借助自己的权力暗中为自己布置了不少可以用来避祸的地方,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他都可以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虽然自己是传国侯爵,虽然自己的夫人是郡主,但是那又如何?只要皇帝愿意,下定决心,谁逃的掉?除非你干掉皇帝,自己当皇帝,比如朱棣,干掉了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那他就安全了,苏宁不会这样做,脑袋坏了才会去当皇帝,可是当皇家威胁到自己的安全的时候,总得有个后手才是,皇帝不会完全信任苏宁,苏宁也不会对皇帝完全放心,尤其是在面对李二陛下这位如狼似虎的皇帝的时候。
李承乾即位以后,对国家政策的改动不是很大,比较显著的改动就是对民间更加温和,对官员更加严苛,对民间采取了苏宁提出的官与民共治的设想,民间自主推举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三老为代理人,与官府共治地方,三老为本地人,深明本地情况,外地官员来此上任若是做出不利于当地发展的错误决策,三老可以予以驳斥,不遵行政令,请求更高一级的官府予以仲裁。
同时,为了防止强龙不压地头蛇,使得地方割据势力产生,反而使得官员要依赖地方三老,造成实际上的国中之国现象发生,各地的驻军也就是防患于未然的准备,三老的轮换制度,官员的轮换调职制度,推举三老的过程,都将由更高一级乃至于中央官员来到当地进行主持和决策,相互制衡。
官员势力太强造成官员鱼肉百姓,那是不行的,地方豪强势力太强造成官员无法施政也是不可以的,尤其是在战事逐渐销声匿迹的神州本土,经济发达,百姓富裕,一旦富裕起来,就会多出许许多多的不该发生的事情,法律的完善很有必要,而权力的相互制衡也很有必要。
李承乾对此秉持着谨慎且温和的态度,对民间多有抚慰,对官员多有监察,作为承和改制的推动者,苏宁也是在第一时间放弃了武职,专心做一个文官,可是仅仅是如此,又如何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家人的安全呢?三十岁的苏宁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看法,在李承乾登基之后,苏宁实际上已经做好了离开的准备。
不为别的,只为保全情义,保全回忆,保全一切,总有人要让步,皇帝是不可能的,要让步,只有自己,若是说一开始还有所疑虑,那么到了现在,苏宁已经明白,离开的时候到了,如果不离开,如果放弃离开,那么对于苏宁来说,对于整个苏氏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苏宁才没有走远,他一早就洞悉了崔孝义的想法和行动,甚至于已经在心里面锁定了怀疑的目标,但是他不愿意相信,他也不愿意去想,细细的回想,那么多年的历程中太多太多的可疑之处都被自己所刻意忽略,他不愿意相信这一切真的是真的,他不愿意相信那么多年以来自己都在生死边缘徘徊而一无所知,更不愿意相信枕边人居然就是一切的起源。
那个抱着自己让自己喊她“梦儿”的女子,那个告诉自己本名叫做迎梦的女子,苏宁断断想不到,她的姓氏,是李,李世民的李,李建成的李,李承乾的李,李渊的李。
一切都可以明白了,一切都搞明白了,苏宁带着四大护卫出现在月光底下的时候,用难以捉摸的眼神看着十数年的伴侣的时候,心中是如何想的,估计没有人可以明白,四目相对,那个时候那个女子的眼神和情感,苏宁似乎明白了,这件事情到底应该如何解决,或者根本就没有解决的方式。
没人知道那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人们只知道在不知道某一天的夜晚似乎听到了匆忙的脚步声和呼喝之声,似乎还有兵器相交之声,还有喊杀之声,这在已经承平日久的长安城似乎是非常意外的事情,但是那个时候仍然是宵禁时期,皇帝李承乾的宵禁指令没有解除,所有人都很明智的没有去管这些事情。
那个夜晚之后的第三天,皇帝李承乾下令宵禁制度废止,长安城从此以后不再需要宵禁制度,至于各地城池是否需要宵禁制度那就要看各地官府的实际决策和三老的民意,一切都是地方自行决断,除了边关军事重镇依旧维持宵禁之外,不需要上报皇帝决断。
人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皇帝再一次宣布停止宵禁,但是人们联想到这一次的宵禁之所以开始,是因为太上皇遇刺事件,那么宵禁解除,是不是也意味着太上皇遇刺事件得到了解决呢?事实上就是这样,但是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却和大家这些日子所猜测的有所不同,这一次的太上皇遇刺事件,是吐蕃、吐谷浑和突厥的部分余孽联合起来设计的,他们憎恨大唐,憎恨太上皇,所以决定报复,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朝廷已经把这些犯案分子全部捉拿归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