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初见和西北布局(1 / 2)

加入书签

叶清臣是公元1000年生人,到现在,不过是44岁,比起韩琦来说,才大八岁,可是不过是36岁的韩琦,看起来还如同青年人一般英姿飒爽,如果不说年纪的话,二十五六岁都有可能,可是比他大八岁的叶清臣,已经是垂垂老矣了。

赵信一阵感慨,对于叶清臣,也就多了一份怜悯,如果记忆之中没错的话,他应该是4年后,庆历八年逝世的,虚岁才不过五十,之所以这么早,就是因为心力接瘁。

一个小小公司的财务问题,都要由专门的会计出纳共同出马,更别说,千疮百孔的北宋,叶清臣多方奔走,别说是十几万贯,就算是一两万贯,甚至是几千贯,也揪住不放的。

从一个榜眼出身的清贵官员,变成了一个分毫必究三司使,叶清臣付出的心力,可想而知。

庆历年,已经是北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仁宗后期,虽然时政方针,更加出色了,可是无子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特别是黄河的改道,一场席卷整个中原,数千万人口的大灾难,银钱几乎是流水般的划过去,这让本就勉强支撑的北宋财政,雪上加霜。

赵信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可是苦心经营,如同一个补锅匠一样,拆东墙补西墙,勉强支撑的北宋的财政,轰然倒塌,对于一个人信念,心神,甚至是身体的打击,所以,这一年,不过48岁的叶清臣故去,北宋却少了一个出色的财相,逐步的坠入了深渊。

叶清臣,就是这么一个的形象,满头白发,面容枯木,看起来,说是60岁以上,也有人相信。

叹息一声,或许,今生,他会过的比较舒心一点,毕竟,财务状况,在铁料和定海军的出现之后,就将不是问题了。

简单的谈论了一下,最初,叶清臣只是为了认识赵信,总不能直接开门见山,就提到钱的问题,一个三司使,这样也有些太过没脸了。

到是韩琦,跟赵信的交道打的更多一点,也更加的熟悉,他开门见山的提出,是不是用钢铁替代。

韩琦一说话,赵信就知道,韩琦想要干什么了,钢铁替换竹子,这是不错的选择,铁匠作坊,在目前,或许炼制一些出色的钢铁,那有些问题,一般的钢,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建筑业使用的这种螺纹钢。

只不过,这样的投入也就打了,钢铁的比重比较大,一个棱堡,如果全部使用钢铁的话,起码也需要60吨左右。

这不是一个小数目,现在钢的价格,比之以前,有巨大幅度的降低,可是基准的价格,依然在15文左右,也就是说的,1吨钢铁,30贯的。

相对于以前,这个数字,已经非常低了,60吨的需求,1800贯,看起来还能够接受,可是会让整个棱堡的造价,在原来的基础上面,提升1500贯左右。

也就是,原来可以建设3个棱堡,现在只能够建设两个。

相反,竹子就没有那么困难,陕西不产大竹子,可是江西和江苏都盛产,特别是江西,大片大片的竹山,从中间挑选积年的大毛竹,稍稍处理之后,可以用船运,输送到河南府,然后,就是不足千里路程。

就算是使用钢铁,同样也需要如此,甚至因为钢铁更重的缘故,耗费会更高的。

无论是造价,还是方便性,最终,赵信还是说服了韩琦,以毛竹为主。

同时,赵信也给了韩琦一个保证,那就是,所有的铁料,会根据他的需要,在铁匠铺一次性的成型,不必担心重新锻造的问题,这就节约了很大的功夫。

说实在的,陕西那边技术水平比较的薄弱,虽然在军方,也有随军的铁匠,也就是修补一下兵器的水平,甚至重新锻造的都很少,真的要是如同给枢密院那样,弄一大堆的铁料过来,那个问题可就大了。

他们没办法加工,甚至有可能产生浪费。

实际上,这段时间,看似在枢密院,在京城,韩琦也没有闲着,几乎把兵部的所有资料都看了一遍,无论是最近的,还是以前的,主要的就是山川地理的。

在没有可能大规模建造的前提下,保守估计,他的30万贯,会有12万贯用于修建棱堡,也就是说,他最多能够修建的,也就是在50-60座。

听起来,着不少,可是洒在整个陇西这边,特别是跟辽国和西夏接壤的漫长地盘上,真的不多。

棱堡跟山寨,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不可能直接把山寨改成棱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