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7章 人事调动为Astrological万赏加更(1 / 2)
检阅完毕,崇祯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又坐着火车回到了京师,天都没黑,而且比坐马车还舒服。交通的改善,也是显而易见。
崇祯皇帝下旨,定于明日开一次大的早朝。也就是说,明天早朝,所有在京官员,够资格的都要参加。
大部分官员都猜出来,大概和今天去检阅蒸汽铁甲船有关。回去的同时,心中也在琢磨,明天早朝,该说些什么好?
他们猜想的其实没错,第二天的早朝一开始,崇祯皇帝的开场白,就是对底下臣子说道:“诸卿不管昨日去没去通州,应该都对蒸汽铁甲船有了解了吧?”
一听这话,没有出乎意料,底下臣子当即纷纷回应,拍起了崇祯皇帝的马屁。
“陛下发明之蒸汽机,真乃大明重宝也!不但能拉动一连串的货物南来北往,而且还能驱动铁甲船纵横水上,实在是厉害啊!”
“臣昨日算是长见识了,也唯有陛下,才有如此奇思妙想,并得以成功!”
“……”
面对这些马屁,崇祯皇帝并没有特别表示,而是等他们说了一会之后,才脸色严肃地说道:“朕其实想说得是,卿等昨日看到的,蒸汽铁甲舰,蒸汽火车等等,这些对大明改变之大,毋庸置疑!而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你们想一下,如果用这些依托科技而创造出来的物品,去和以前相比,会怎么样?”
“比如,蒸汽铁甲船上装上火炮,以前的战船,就算再多,又有何用?炮打不毁,火烧不掉,而蒸汽铁甲船却光靠撞,都能撞翻以前的船。这是科技的胜利,是一个划时代的胜利,诸卿以为然否?”
“还有,如今卿等大部分都只是体验了京师到通州这一段火车的好处,相信卿等应该心中已经有数,坐火车比起以前坐马车,不但要快捷,而且要舒服地多。如果换成京师到应天府的距离,那么朕可以给卿等说,这种不同交通工具的差距,只会更大!而且朕可以告诉你们,火车还可以根据新的科技继续改进,可以改掉现有的一些缺点,比如噪音大,比如速度还不够快等等……”
早朝上,就只听见崇祯皇帝在侃侃而谈。底下的臣子,都有不少臣子在连连点头。哪怕是那些老成的臣子,也都能从他们的脸色上看出,他们对崇祯皇帝的这些话是赞同的。
崇祯皇帝说着说着,忽然声音提高了一点,总结说道:“总之,朕就一句话,科技改变大明!这句话送给诸卿,希望卿等都要牢记!另外……”
说到这里,他缓缓地扫视过底下臣子,当众宣布道:“科技清吏司以后提升为科技部……”
听到这话,底下众多文武官员对此都是在意料之中,又有点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是原本就有交通部为前例,皇上如此强调科技,那科技清吏司迟早有一天会提升规格,谁都没有怀疑。
意料之外的是,他们没想到,崇祯皇帝在这次早朝上就直接宣布了。
几乎所有人,在听着崇祯皇帝的话后,都下意识地把目光转向一名站在工部尚书后面的中年人。他们的眼神中,都有着羡慕之意。
果然,就听到崇祯皇帝接下来说道:“原科技清吏司郎中宋卿何在?”
宋应星事先并没有接到通知,可此时,隐隐知道皇帝要说什么,心中顿时激动了起来,连忙出列,恭声回道:“臣在!”
崇祯皇帝看向他,目光柔和了一点,带着一丝庄重说道:“宋卿在科技清吏司整理科技一道,梳理出科技的方方面面,并成立多个方向的研究所,为我大明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宋卿所著之《天工开物》,更是总结出了我大明目前的科技基础,使朕及天下百姓对大明之科技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朕决议封卿为科技部尚书,希望卿能再接再厉,不断提高为大明科技水平。此份重担,卿可愿意承担否?”
《天工开物》的素材,在宋应星遇到崇祯皇帝之前,就已经整理地差不多了。担任科技清吏司郎中之后,他又获得了更多的资料,加以补充后,发版了《天工开物》,比起原本历史上那本,要更全面,更详实。
一经发布之后,顿时洛阳纸贵。很多人都是在看了这本《天工开物》之后,才把崇祯皇帝所推广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大明现有的具体事物相联系起来,一下都恍然大悟,原来科技就在身边!对这个时代的大明人来说,让科技对他们更少了一种神秘感。对于推动科技在大明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比如说,原本从事炼铁的人知道了,原来科技还能解决他们炼铁中遇到的问题。原本想不明白的难点,通过《天工开物》,终于知道了大概是怎么回事。如此一来,他们自然就对相关方面的科技有兴趣,想着多了解下。
炼铁如此,其他行业也是如此。至少让很多人对数理化三方面都有了很多兴趣。
而早朝上的宋应星,没想到自己只是一个举人而已,虽然皇上当初就有提及过这事,可今日,他真地成为了二品尚书,文官中最高的官位之一,他又怎么可能不激动呢!
此时此刻,宋应星强行压抑着心中的激动,大声而有力地回应道:“微臣愿意将所有精力都投身到壮大大明科技之上,百死而无悔!”
说话的同时,他的脑海中就闪现出应天府城外,和崇祯皇帝初次相遇的那一幕。皇上当时的话语,又在他耳边响起。
如今,皇上已经兑现了他的承诺,科技清吏司提升为科技部,而他,区区一个举人,也被皇上特旨提拔为正二品的科技部尚书。那么,接下来就是自己要用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回报皇上,方不辜负皇上这份知遇之恩!
自古以来的六部,到大明这个时候,就多了两个部,也就是刘懋为尚书的交通部,和宋应星为尚书的科技部,一共是八部了。
不少臣子羡慕地同时,便拿眼瞧向站在前面的礼部尚书孙元化。因为孙元化还兼任着一个新的衙门,就是教育司!按照皇上之前的做法,先新设一个衙门,级别会低一些,等做出了成绩之后,就提高规格,成为一个新部了。那这个教育司,会不会以后就成为教育部呢?
许多臣子对此,都给出肯定的答复。这么一来,孙元化岂不是占了两个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