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2 / 2)
今日没想到,冯裳竟是这样想自己养父的,恨不得他养父活着,他好好孝顺!他一点也不忌讳自己的出身。
一时间,他这话对了顾昭与顾茂昌的心思,这两人不由的便高看他几分。
冯裳依旧陷入深深的追忆当中,依旧唠唠叨叨:“养父待我恩比天重,我却未曾好好孝敬过一日,而今看你们这般待老国公,我也是……我也是……实在悔的很,我养父像这样的自由,这样的好日子,竟是一天儿都没享受过。”
顾昭拍拍他肩膀:“想开些吧。”
冯裳苦笑着摇头:“哎,那里想得开,就宛如心里有了大疙瘩,提起来就难受的紧,不瞒郡王爷,思赞三岁丧母五岁丧父,天生是个来连累六亲的,父母故去之后,家中五亩薄田三间茅庐尽数被族里占去,那年我家小妹才三岁不到,因缺吃少药,没几天也跟着父母天上去了……
如若是简单的欺凌,便也还好,可万没想到,那年腊月,家里小妹病饿而死没几天,族里竟有人出主意,想把我送到宫里侍奉人……”
顾昭倒吸一口冷气,万没想到的事儿,这冯裳向来以风度气魄学识而出名,而今上京人们提起洒脱,大多也能想起几个例子,这冯裳是必然要说的一位。
却不想,这人竟有童年阴影!
顾昭上下打量冯裳,吧嗒下嘴巴,没长歪真不容易啊。
冯裳不在意顾昭打量他,他只是继续叙述道:“我也不是族中第一个被送到宫里的,那年还真是万念俱灰,我那时候年小,只知道愤恨,想着有一日掌权了,便出来将那些人都弄死……”
身边有人猛的一拍手,顾昭吓了一跳,转头看去,却是他老哥哥举着一朵花,神色肃穆的站在花圃里大喊了一句:“是该弄死!统统弄死!来人!取爷盔甲来,小的们!随爷出阵!”
说完,顾岩蹦出来就要跑。
顾昭照顾了他好几年,动作竟是比他还快,他上去就一把抱住自己老哥哥,连哄带吓的道:“祖宗那里去,那边有店家买好大的糖饼,我们买去好不好?”
顾岩愣了一会,低头仔细想了半天这才点头,点完头他一本正经的跟顾昭说:“阿爹,待坏狗长大,转日就去边关寻你,做阿爹的先锋官可好?”
顾昭笑着承诺:“好,祖宗,你说什么是什么,赶紧好好吃饭,快快长大,明儿长个大个子,我再给你买一匹小马驹儿……”
顾岩立刻接话:“要红色的!”
顾昭连连点头:“好好,红色的,白色的,黑色的,咱买三匹,你换着骑。”
顾岩听了好大的好处,这才放弃出征,转身,他是花儿也忘记了,瓶儿也忘记了,满腹心思都剩下糖饼了。
顾昭拔去一脑袋花,整整衣冠要拉着哥哥去吃糖饼,没成想,顾岩赖在地上不走,非要爹背。
背就背吧,这几年还背的少了,顾昭将衣摆束在裤腰,站在一边的顾茂昌羡慕的不成,他赶紧过去蹲下,用满心满腹的巴结哀求道:“爹,你也叫我背你一次呗?”
顾岩是绝对不跟他的,没办法,依旧是顾昭背起自己老哥哥,顾茂昌在身后跟着帮衬。
这三人远远地走着,仆奴们慢慢的跟着,冯裳牵着自己的驴,在他们身后看着。
他不知道多羡慕呢,自己都没有这样背过爹一天。
那年,族里把他作价两贯卖给大太监,他以为此生都完了,却不想,没两日他被他爹接了出来,他爹将他背到二十四衙门边上的的小巷子,一脸哀求的看着他说:
“你不认识我,论辈分,我是你六叔,如今是我赎买了你,你给我做儿子好么……我养你,我供你读书,我给你钱,给你娶媳妇……以后,以后我也不用你养,我……我死了,你能装殓我么,能给我初一十五烧张纸么……”
顾茂昌托着自己老爹的肥屁股,一边走一边往后看,然后说:“叔,冯裳在后面哭呢!”
顾昭将老哥哥往上一颠,一边喘气儿一边说:“想起什么伤心事儿了吧,人这辈子不都一样么,你别看他,平时多陪陪你爹……”
他话还没说完,背上的老哥哥就傻乎乎的重复了一句:“陪你爹去!别老跟着我爹。”说完,他还用手大力的推开他。
这下,整的顾茂昌也想哭了。
第一百六十回
却说顾昭陪着老哥哥吃罢午饭,看着老哥哥有些困乏,这才亲自送回去,看睡下了,方才离开。
自平洲巷子出来,顾昭并未回家,却上了车子,一溜往二十里外的关山去了。
关山不大,属青龙山一脉,以盛产上好的青石料出名,京中大户家门口的石狮子多出于此,过去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石匠,采石场。
天承十二年,今上将此地方圆三十里分封给了平洲郡王顾昭,因关山周围不适合耕种,这样的封赏便算不得厚封,如此,便没有人闹腾。
顾昭得了关山之后,跟周围的石匠签了雇佣合同,以每年百万贯的投入,开始在关山进行了一项巨大的工程。
这种工程无非就是顾昭的某种欲望,他想,人总会死去的,那么证明自己活过的方式有几种呢?百万大移民计划算是一个,那么关山工程便是第二个了。
他想在关山掏出九十九个山洞,在九十九个山洞里,他不会将历史,还有宗教的任何一描绘在洞窟的石壁上,他就想将现在有的那些戏剧,农书,律法,一些可以传承的匠书,还有启蒙书等等学问篆刻在石壁上。
如此,即使以后天下改朝换代,因不涉及历史,希望它们可以保存下来,再不若那些竹简,纸书一般,在历史的卷裹下颠沛流离,最后失去传承。
这个想法传出去之后,朝上朝下忽然便奇妙的有了化学变化,谁不想名流千古呢?就连赵淳润也想,如此,今上大笔一挥,写了劝学的诗句,还写了警示文,这玩意儿,在顾昭看来,就是皇帝做了个序而已。
那序是这样写的:梁天承十五年,国无内忧,未惶外事,广地千里,各安桑梓,诸子百家,竞相争鸣,歌赋诗辞,溢美天下,渔农工商,繁碌如鲫。为免除后世无缘奇书绝技之恨,承上天之畀先贤之启,集今世众家所长,嘱淹贯博洽之士,广搜博征,分门类聚,以取众长,經書子史,百家九流,詩文传記,稗野杂著,皆有所猎,今各路奇书篆于关山,传承后世,镌此于处,以记吾怀,子孙后代,万勿损毁,以泽苍生,福陂后代……
顾昭后一想,不对啊!凭啥我出钱你作序?你写我也写。
于是,他便动笔,写了第二篇序文,此序文的内容很直白的叙述了一个小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顾昭的爸爸出征,在攻打某地的时候,打开一读书人家的书库,这户人家已经传承了几百年了,据说是留下了无数的书籍,可是子孙无用,变了性情,对书籍未作良好的保存,因此,家中书籍大多坏损,竹简脱散,羊皮霉烂,只有铭刻在铜器上的一些文字得以保存。
回到家里,老大人常跟子女叹息,他虽武人,可看到千年传承断代,竟时常痛心,常想,要是有什么办法将知识传承下来便好了。
如此,便有了今日的关山石洞,也称百家石刻。
这百家石刻一出,立时便被天下文人当成了脸面工程,也是啊,谁不想名流千古万世呢?朝中文人多少有些牙酸,武勋人家做此事,这实在是在打他们的脸。他们倒也想做,然,无那么多钱啊!
如此,大有大作,小有小做,没有关山,老家后山掏个洞也是可以的么!如此,折腾石洞一发不可收拾,竟然有了祸害的势头。
亏得没多久,朝上颁布了律法,不得到处掏洞祸害生灵,也严格规定了石洞的规格规模,还在每一郡州勘探了适合做石洞的青石山,固定了地方,就如牌坊一般,你家若有功于民,有功社稷,就给你一块地方,你过来自己刻,在自己家后山掏洞,那是违法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