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农庄构想(1 / 2)
(春回大地,大盟、赵无恤2014、洁曦、s0514024、ufgw诸君的支持,亦如春风拂面,谢了!)
~~~~~~~~~~~~~~~~~~~~~~~~~~~~~~~~~~~~~~~~~~~~~~~~~~~~~~~~~~~
把高句丽故地变为大粮仓?对,也不对。
高句丽故地,就是后世的吉林东南一带,连绵千里的长白山脉横贯其间,这片地域山多水多耕地少,并无耕种优势。但顺着这里往北,是夫余、是邑娄、是沃沮、是肃慎……除了夫余勉强还有个国家的样子,其余全是部落联盟,要征服他们并不费力,只需要时间,尤其是肃慎,其所分布的广大区域,就是后世的黑龙江。
东三省,黑土地,共和国的大粮仓啊!
三国时代,军粮问题向来是第一问题,无数场战争都牵涉、围绕着军粮。
兴平元年,曹操第一次征徐州,眼看就要打下剡城,结果后方没粮了,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还是同一年,还是曹操,与吕布争兖州之濮阳大战时,双方正打得不可开交,结果又是因为缺粮加蝗灾,两家不得不罢兵。史载“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
兴平二年刘备被吕布袭取徐州后,收拾散卒跑到广陵一带,“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败,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
失军粮者失天下,官渡之战,曹操差点因为无粮而自溃。而当他烧了袁绍的军粮后,袁绍也就彻底玩完了。
粮食,在三国时代,绝对重于一切。当时各路诸侯。眼睛只死盯中原膏腴之地,谁也不曾往辽东那旮旯瞅一眼,包括后来拿下整个北方的曹操。只有马悍知道,辽东以北,那可是后世的东北大粮仓啊!黑土地,一抠一把油的黑土地啊!
眼下占据着这片黑土地的,是一群只懂得刀耕火种的原始部民,他们脚下的黑土,盛开着杂草,满眼的荒芜。
这个雄鸡之冠。一定要纳入大汉版图!不为领土,也要为粮食!
对付这些原始土著,方法很简单:蚕食加结盟。
蚕食自不须说,反正这时代无疆无界,大汉的旗帜插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汉土。
而说到结盟,高句丽历年来也常这么干。高句丽岁时以十月祭天,国中大会,邀沃沮、邑娄、朝鲜、濊貊、三韩参与。名曰东盟。
马悍第一次听到“东盟”这两个字时,眼睛都睁大一圈——这高句丽,还真是……挺超时代啊!嗯,这是个好传统。辽宁郡将接过这杆大旗,将东盟继续发扬下去。
眼下大东北还是无主之地,圈地并不困难,难的是拿下土地之后。该怎么种?迁徙汉民,分发土地,赊以谷种。租以农具……不是不可以,但这里不是江淮,而是地广人稀的大荒原,这样的种植方式见效慢、可操作性低。而且东北苍莽而原始,猛兽出没,土著部落杂处其间。莫说一家一户,就算是一个村庄,安全都难有保障。
很自然的,一个与东北紧密相联的字眼跳入马悍的脑海:大农庄。
在后世,东北农垦,学的就是大江对面的老大哥的集体农庄。在黑龙江这片沃野千里的膏腴之地,没有比这种模式更合适的了。
有了合适的土地,合适的制度,更要有合适的人,于是马悍想到了国渊。不得不说,马悍还真是找对人了。
国渊,在历史上就是曹魏的屯田校尉。当初曹操采纳枣祗之策,实行屯田制,让国渊主持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增减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百姓数量,设置官吏,明确考核的办法。仅用了五年的时间里,就使粮仓丰实,为曹操在与吕布角逐中最终胜出奠定坚实的后勤基础。
也正因有了充足的粮食,曹操才敢接下献帝朝廷这个烂摊子,最终得以挟天子以令不臣。若是早两年,曹军自个还要往粮食里掺人肉充饥那会,就算献帝真的是块香饽饽,那也烫得曹操也不敢接啊!
可以说,曹操的屯田之功,源于枣祗,成于国渊。
马悍并不知道国渊的光辉历史,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他基本了解国渊出身寒门,家有薄田,世代务农,其人清白,个性刚直。用此人做屯田校尉,全面负责农垦计划,最合适不过。
马悍计划将辽宁郡及辽北大片土地划分为军功赏田与集体农庄两个部分。先说军功赐田,这一直是大汉,也是白狼军军功制度的重要内容。
这时代的军功赏赐,有赏宅第、赏奴婢、赏金帛肉食、晋爵升职,还有就是赏田了。马悍初临三国时,就曾因无意中击杀了袁军大将麴义,而得到公孙瓒赏赐的上田五十亩。而在他所得的那一堆赏赐里,据说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个。
马悍掌管辽西时,别看辽西荒芜,牧马的比耕地的多,但每一块田地,都是有主的——好歹大汉朝也经营辽西郡数百年了,甭管好田赖地,全都瓜分完了,所以马悍手里其实没有多少田地能用于军功赏赐。好在前两年也没打什么大仗,而他在钱粮这方面也很充足,些许功劳,以钱物赏赐足矣。
待马悍主政辽东之后,无论是白狼营之战,还是逆取辽东,都涌现了大量有功人员,这时不赏赐田地说不过去了。幸好这当儿又有公孙度遗留大笔田产,够马悍应付这一波军功潮。可是往后怎么办?他手里的千倾良田又能赏赐几次?马悍迫切需要新的土地来源,而这也是他攻伐高句丽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好了,高句丽方圆二千里山川,沃沮千里沃野,肃慎无边黑土,这些都是他的,没人能与他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