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让我们红尘作伴,一起逃亡(1 / 2)

加入书签

圣令一言,立刻让整个日不落平原变得一片死寂。

漫天的杀喊声消失了,吟诵诗词文章之语停息了,数十万文人大军仿佛在这一刻变得有些茫然若失,他们心之所向,已经不再是日不落平原之后的徽州府,更不是卫国的疆土。

一个人名出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让他们停下了继续北进的脚步,纷纷转过头,遥望葬花岭的方向。

原本血肉横飞的战场一时间变得无比的平和,整个日不落平原仿佛在空中那轮紫金烈日的照耀下重获新生。

便在这片诡异的寂静当中,一位来自武国的刀客突然将手中的长刀收回到刀鞘中,折过身,毫不犹豫地朝着日不落平原以西,急掠而去。

紧接着,一位骑在马背上的天澜国偏将手中缰绳一挽,策马扬鞭,跟随着那位刀客的脚步,离开了战场,在圣令的驱使下,一路向西进发。

没有人下令,也没有人呵斥。

越来越多的将士对自己身前的敌人视而不见,纷纷收敛了身上的才气光辉,停住了手中的笔毫琴棋,遵循着心中的那个名字,开始了一场漫无目的的追捕。

不仅仅是沧澜皇御下的二十余万大军,就连负责镇守国土的镇南军、戍北军,还有唐国的黑骑军,在这一刻也仿佛忘记了保家卫国的职责,纷纷跟随着敌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

于汜水关外,徐焕之看着这一幕,先是一愣,随即放声大笑。

沧澜皇的脸色终于变了,但此时的他即便万般不甘,也无法从口中说出半个“不”字。更无法强令三军将士转头。

他只能咬着牙,自喉咙深处挤出了两个字。

便是那个人的名字。

“苏文!”

在这一刻,原本堆积在日不落平原上的数十万大军仿佛是一股洪流。而空中的那道圣令就如同是在这股洪流之前的堤坝上开了一个小口子。

于是滚滚洪流决堤而去,再难回头。

……

黄鹤楼一役之后。沧澜皇就开始着手于准备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族内战,并很快便与武国、缙国结成了最牢不可破的联盟,于雁荡山脚下正式成军。

新年夜之前,沧澜皇率三国联军兵临汜水关下,却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动进攻,而是以十国联考为最后期限,给了卫国最宝贵的战备时间。

十国联考结束之后,欧阳克并没有如沧澜皇一开始预想的那般拿到榜首之名。反而身死武试殿。

那个令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名字,变成了苏文。

但这并不妨碍沧澜皇的野心和计划,于是在苏文走进阿房宫的同一日,沧澜皇终于下令攻打汜水关,并以此为起点,开启了他意欲统一整个人族北域的第一步。

后徐焕之冒着整个汜水关沦陷的危险兵行险招,主动开城迎敌,再加上徐家私军与济国骑兵的突袭,直接吞掉了沧澜皇二十万兵力。

这便是汜水关大捷。

当然,那时的徐焕之并不知道。那二十万人本来就是沧澜皇准备的弃子,为的是完成他一个更加深谋远虑的计划。

所以被坑杀的二十万将士中,几乎一个文人学子都没有。

沧澜皇御下的核心力量。是今日攻陷汜水关,深入日不落平原的这近三十万人。

但也正因为他们所有人都是货真价实的文人之辈,所以,他们必须听取圣令的征召!

于是,一场盛大的人族内战,一场原本胜负已分的日不落平原攻防战,就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结束了。

若沧澜皇早知如此,他还会舍弃掉那二十万将士吗?

他还会驻军落凤坡,给卫国最后的挣扎机会吗?

……

天圣历一百三十四年。三月初六。

这一日是整个人类文道世界半圣的殉难日,从葬花岭到汜水关。包括临川城在内,共计有整整11位半圣遇难。

今日之后。于人族北域之内,庆国、缙国、楼兰国再无半圣,卫国六大半圣殒落半数,唐国、天澜国、长天圣庙也各自失去了一位半圣的庇佑。

这是自圣战结束以来,百十年间,人类半圣殒落最多的一天。

同一日,人族圣才苏文,被疑为魔族余孽,由书圣王羲之、词圣苏轼亲自颁发圣令,命所有文人学子举众讨伐之。

于是人族内战就这样毫无预兆地结束了,或者说,是被迫暂时终止了。

整个人类世界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便是苏文。

对卫国而言,汜水关已破,三位自域外归来的半圣尽数折损,但却因为圣令的出现,暂时保住了日不落平原。

国未破,山河仍在。

苏文用个人的牺牲,给卫国换来了短暂的喘息之机,让战火停息,保得人世百年和平。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不能死得太早。

“逃吧,逃得越快越好,越远越好。”

这是词圣对苏文说的最后一句话。

“这本字帖,你拿去多看看,或许能有些收获。”

这是书圣临行前送给苏文的,最宝贵的财富。

于是苏文便在众圣的瞩目之下,手持黄鹤楼,腰悬业火三灾,怀揣着王羲之送给他的两件珍宝,谨记着苏轼对他的叮嘱和关切,就此离开了葬花岭,一路,向西。

离开葬花岭不久之后,苏文便追上了华叔和唐吉,却没有见到皓马的身影,心中难免有些遗憾。

“苏文……”

唐吉看着苏文,欲言又止,眉宇间满是愧疚和歉意。

苏文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道:“别想太多了,今日从头到尾,其实都是帝师针对我布的局,如果真要说起来。其实是我连累了你。”

说着,苏文转过头看向华叔,由衷地感谢道:“华叔。这一路多亏您了,否则唐胖子撑不到现在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