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得壹元宝(2 / 2)
相师比试,一切都是有规矩的。谁要是随便破坏这些规矩,整个术士江湖,都会臭名远扬。这种坏名声一旦传出去,就不是他们两个人的事了,而是整个巴蜀唐门声誉受损。
这个责任可不是谁都能承担得起的。
“好。”
“贵方出马的就是你们两位了?”
公孙兰一双妙目,在两名黑衣人木然的脸上一扫而过,竭力想要发现一点蛛丝马迹。敢自信进行这种比试的人,相术上的造诣不言而喻,极其高明。照理,这样高明的相师,不可能在江湖上没有半点名声。如果能搞清楚对方的真实身份,待会比试的时候,就要多一分获胜的把握。
可惜,还是和先前一样,一无所获。
“对。你们由哪两位出手?”
“我。”
燕飞扬淡然说道,比黑衣人还要惜字如金。
“很好。”
黑衣人看了燕飞扬一眼,点了点头,随即转向公孙兰。
“另外一位,肯定就是你了?”
他们自然看得出来,除了燕飞扬,只有公孙兰是相师,顾白莲和李无归都不精通相术。
“是。公孙兰愿意领教二位的高招。”
“那很好,时间不早了,我们开始吧。”
左边黑衣人手腕一翻,三枚锈迹斑斑的铜钱浮现而出。
所有人的眼睛瞬间就眯缝起来,公孙兰更是两眼精光闪烁。
这三枚古钱的一面,竟然是“得壹元宝”四字阳文。
无论公孙兰还是燕飞扬李无归都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是真正的“得壹元宝”。
这得壹元宝,在泉界可谓是大名鼎鼎。所谓泉界,就是古钱币收藏界。因泉和钱读音相近,故而古钱币收藏界便“异化”为泉界。
得壹元宝因为其“出身”和存量稀少,历来为泉界收藏家所看重。
盖因这得壹元宝,是大唐叛将史思明所铸造的。
唐明皇天宝年间,大唐正是煌煌盛世,威加海内,实则已经隐患重重。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反唐。大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在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大燕政权”铸得壹元宝。
通常一个新建的王朝,都会将铸钱作为本政权已经获得执政基础的主要象征。
因为只有有了有效的控制区域,钱币才能流通。
史思明正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
不过搞笑的是,这位“史皇帝”明显是个没文化的粗鲁武夫,竟然为自己的铸钱取了个“得一”的名字。得一得一,摆明了只能得一年的势,对于一个当皇帝的人,尤其是对一个靠着一再反叛当上“皇帝”的人来说,“得一”是在不是什么好口彩。
“史家天子”再没文化,也还是很快就反应过来,立即下令停止“得壹元宝”的铸造和流通,改铸“顺天元宝”。根据《新唐书》记载,得壹元宝的铸造和流通,加在一起也就是几个月时间,可谓是昙花一现。
这么短的时间内,铸出来的“得壹元宝”,自然数量极其有限。
而且,史思明当皇帝的时间也短得可怜,很快他的叛乱就被唐王朝平定。这为数不多的“得壹元宝”自然就成了不可流通的“死钱”。最终大多数收缴上来的“得壹元宝”都被重新铸造成佛像。
得壹元宝本就是摧毁佛像铸造而成,最后又重新铸成佛像,也是一种嘲讽。
经过这么一折腾,得壹元宝留存的数量就变得极其稀少,在泉界,早就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任何一枚“得壹元宝”,都是泉界珍品。
清代有一本书叫《古泉丛话》,里面就记载了一个有关“得壹元宝”的故事:当时有一个典当着,将一枚“得壹元宝”典当给一个山西人,山西人爱不释手,给典当者“钱三万”。
一枚铜钱,换得三万铜钱。
不过这山西人很狡猾,说自己之所以答应给“钱三万”,是故意抬高这枚钱币的身价,将来典当者就很难再将这枚钱币赎回,这枚钱币就永远归自己所有了。而那个典当者的说法,却恰恰相反,说自己只要“三万钱”,是故意贬低了“得壹元宝”的身价,为的就是日后能够再赎回来。
“得壹元宝”的珍稀,可见一斑。
以公孙大小姐身家之富,公孙家在益东势力之大,这么多年,公孙兰也仅仅只收到一枚品相不佳的“得壹元宝”,也和那个山西人一样,爱不释手。
谁知这两名黑衣人,却一口气掏出了三枚“得壹元宝”,而且亮闪闪的,品相比公孙兰收藏的那枚要强得太多了。
“嗯——”
黑衣人随手将三枚“得壹元宝”递到公孙兰和燕飞扬面前,自然是让他们熟悉一下这三枚古钱的“气息”。
暗夜寻物,靠的就是占卜推演,不熟悉“标的物”的气息,怎么推演法?
公孙兰也不客气,立马将三枚“得壹元宝”接过来,在手里翻来覆去地仔细看了一阵,细细欣赏了个够,这才合上白生生的双手,双眼微闭,开始认真感应三枚古钱上附带的“气息”。足足一盏茶功夫过去,公孙兰才睁开双眼,轻轻舒了口气,将三枚“得壹元宝”交到了燕飞扬的手里。
且不说这一场胜负如何,能够如此近距离地欣赏到三枚品相上佳的“得壹元宝”,也算不虚此行了。
燕飞扬对古钱的喜爱程度,不如公孙兰,只是略略一欣赏三枚古钱,便双手一合,将三枚“得壹元宝”压在掌心,和公孙兰一样,双眼微闭,开始用心感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