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八章 奋进商店 300张月票加更(1 / 2)
“艹!老子等了一上午了,怎么说不招就不招了!”人群里顿时发出不满的声音,不过经过洪涛刚才一提醒,大家也都想起来边上还站着两位警察呢,只能是骂两句解解气,然后慢慢的散了。
“卖针线!这个就算了吧,我就算把你营业额全拿走,也值不了几个钱啊!。。。嗯,这个还成,修理电器是门好手艺。。。。。。这个不错!卖服装的。。。”洪涛自己坐在桌子上,一张一张的开始看登记表,从中选择一些靠谱的、利润比较大的行业,挑出来放到一边,至于利润太低的,就只能放弃了,而且食品类的也得放弃,洪涛可不想把自己这个小楼弄得整天油烟笼罩,不仅不安全,还不卫生,蟑螂的最爱。
按照洪涛的算计,他准备腾出4间房子来弄成一个类似于后世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当然商品肯定没那么丰富了,顶多就是服装、鞋帽、录音带、太阳镜、修个手表、电器什么的。不过这些柜台的承租人都要和洪涛签订一份贷款和还款合同,不用付房租、水电费,甚至还可以从洪涛这里拿到一小笔启动资金,但是要用以后的营业额和洪涛分成,分成的时间长短按照启动资金的多少来定。
洪涛之所以要费这个劲儿,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赚名声,一个是个人的名声,一个是这块地的名声。个人名声并不是洪涛,而是整个胡家,或者说现在是代表人物大姨夫。在这个年代要想把买卖做长久,必须要让政府部门不讨厌你,最好能喜欢你,而且你还能为他们带来政绩,这样如果出了什么小事儿,他们才愿意帮你顶雷,否则一封检举揭发的信可能就会让你倾家荡产。
地方的名声主要是指这条街的商业气氛,做一般的开门买卖讲究扎堆,为什么要扎堆呢?因为只有扎堆,才会给顾客一个心理暗示,让顾客觉得去一次不白去,有很多东西可以挑选,不会空跑,所以就愿意来。来的人多了,就是一个变向的广告,人越多买卖越好,买卖越好人越多,反之,那就等着关张吧。
另外这个招商的行为也会给办事处带来好处,能解决至少几十个知青的就业问题,这就是几十个家庭啊,给街道减轻了很多负担,而且这个事情报上去,就是一件政绩,有了办事处主任的保驾护航,至少在北新桥这一片,一般小事儿就不用担惊受怕了。
但是这个启动资金不能乱给,万一他拿着资金跑了,都没地方找人去,这点小事儿总不能天天报案吧。所以洪涛必须要谨慎,不光要看书面申请,还得挨个找这些申请人来面试,聊一聊、谈一谈,这样就能大概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于他们说得是不是实话,这个很容易查,只要拿着街道的介绍信去他们所在的居委会里转一圈,分分钟有人能给你提供极其详细的资料,连他们家祖宗八代都能给你说清楚。
不过这个时代的面试是个大问题,只有一部分人留了电话号码,还都是公用电话的号码,需要让人去叫的。大部分人只能是辛苦大姨夫了,每天洪涛放学之后,就让大姨夫骑着自行车带着自己,先去当地的居委会里亮出街道的介绍信,然后再由居委会的大妈们带着去挨个家访。
其实洪涛上辈子并没太多接触过这些知青,接触也是自己家胡同里有数的那么几个,剩下的全是在后世的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里看到的。这回他算是补上了这一课,不过结果很残酷,让他好几天心里都高兴不起来。这些知青有的还可以,但是有的就太苦了,家里兄弟姊妹多,又有老人,7、8口人住一间十平米的小房子,屋里都快成鸽子笼了。
如果说光是生活苦,这些知青肯定没怨言,因为他们吃过比这些更厉害的苦。但是精神上的巨大失落感,足足可以把一个七尺大汉打得满地找牙,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什么叫为五斗米折腰,洪涛算是亲身感受了一次。
很多返城的知青都不敢住在家里,他们怕看到父母那种无奈的表情,更怕看到弟弟妹妹、哥哥姐姐那种疏远的目光,不得已只得去朋友家借住,东家待两天、西家住两天,就和一个流浪汉一样,要钱没钱、要工作没工作、要本事没本事、要希望没希望。
一个人穷不怕,笨也不怕,就怕没了生活的奔头,只要这个玩意没了,他很快就会自暴自弃,抱着活一天算一天、混一日少一日的思想,没胆子的也变成了贼大胆,啥都敢干,而且对社会危害性极大,因为他们心中满满的都是恨!各种恨!满得已经装不下任何同情和怜悯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