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2 / 2)

加入书签

细算起来,潼关之战中,曹操的性命被许褚解救了四次之多。第一次,是曹操在岸上玩儿淡定,不是许褚架起他就往船上奔,命就没了。第二次,上了渡船,马超骑兵赶到,箭如雨下,不是许褚急中生智,举起硬质马鞍为他遮挡,命也没了。第三次,船老大被射死,渡船沿着河边漂流,对方骑兵在岸上追击,不是许褚去掌舵转向北岸,命也没了。第四次,马超要在碰面时搞突然袭击,不是许褚跟得紧,命也没了。一场大战,竟然救了当家人的四次命,这在三国的军事史上,堪称绝无仅有。再加上此前擒杀徐他的那一次,总共就有五次之多。因此,战后庆功,曹操特别提升他为武卫中郎将。中郎将是当时武将中的一类,比此前许褚担任的校尉,级别要高。武卫这个名号,此前还没有,是从许褚开的头。曹操的意思,就是勉励许褚:要用你的超级武勇,来保卫我曹操。从此,武卫中郎将,后来又升格为武卫将军,就成为曹魏君主卫士长的专门职务名称。

许褚的威猛、敬业,我们已经充分领略到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还有什么样的可贵品质,能够给后世有益的启示呢?

后世对许褚的印象,基本上就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威猛先生,腰板儿粗,肌肉块儿粗,性格同样也粗,由外到内都是粗线条的角色。这也难怪,人的外貌同他的性格,往往是对应的:外貌五大三粗的威猛先生,往往性格豪放,举止张扬,说话很冲。所以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也会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大块头汉子,进了酒店把桌子猛然一拍,高叫一声:“拿酒来!”其实,不仅后世的人们对许褚有误解,就是在当时曹操的军队中,也有人对他的真实秉性并不了解。他们因为许褚力大如虎,但是话语又特别少,很木讷,似乎有点痴呆,所以送他一个外号,叫做“虎痴”。当然在潼关的马超,当面不好这样叫他,所以尊称他为“虎侯”。结果这一尊称从此流传天下,以至于人们还以为这是许褚的真实姓名,姓虎,名侯。你会问了,有姓虎的吗?说句题外话,这世上还真有姓虎的,而且在我们四川,姓虎的虎,往往不读成虎字的音,而会读成“猫(māo)”字的音,有趣吧?

那么许褚内在的秉性,真是这样的吗?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请看《三国志》卷十八《许褚传》中,对他的档案记录:“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虽然只有简短的九个字,但是很值得琢磨一番。

史文列举许褚的秉性,具体有四点:非常谨慎,奉公守法,质朴稳重,话语很少。看来他的性格,属于内敛、沉稳、低调的精细型,与他的外貌形成极大的反差,对于后世人们的印象来说,这就真有点令人大跌眼镜了。

有没有具体的例子呢?有的,史书上记录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能够把上面许褚人性上的四个特点,全部展现出来。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高升为魏王之后,在南方镇守的大将曹仁,回到后方来朝拜祝贺。这曹仁是曹操的堂弟,关系很亲近,身份很贵重,深受曹操信任,特别派他担任荆州战区的总指挥官,对付南边的关羽。在姓曹的宗族将领中,他的地位高居第一。这一天,曹仁来见曹操,曹操在内室里面还没有出来。曹仁看到在殿堂门外执勤的许褚,就邀请许褚,两个人一起到旁边的休息室里面谈话。当时曹仁的军职,是征南将军,比许褚要高好几级,又掌控军权,还是曹操的宗族近亲,所以在外人看来,他的邀请属于屈尊,是非常看得起许褚的表示。但是,许褚的反应怎样呢?他只简短回答了三个字:“王将出。”魏王就要出来了。说完便转头进入殿堂。曹仁哪里受过这种冷遇?心中非常不愉快。有人就责怪许褚说:“征南将军是宗族重臣,特别屈尊请你交谈,你怎么能断然推辞呢?”许褚的回答依然简短,却很值得琢磨:“他虽然关系亲近地位贵重,总归还是在外边保卫国家的大将。而我许褚属于内臣,在公众场合同他交谈就够了,两个人私下进入休息室里面去谈什么呢!”后来曹操听到他的回答,就更加看重和喜欢他了。

曹操更加看重和喜欢他的原因是什么?“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当时在君主身边的侍从官员,叫做内臣;而在远方战区统领军队的将领,称为外藩,即外边的屏障。参与机密的内臣,如果与手握兵权的外藩,相互串通,内外勾结,就会对君主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内臣与外藩发生关系,被视为官场的一大禁忌。而曹操的规矩更为严厉,就连内臣与封为诸侯的自己儿子们交往密切,也是大罪一桩。著名的杨修,是他身边的主要幕僚,后来被他处死。主要罪名之一,就是“交关诸侯”,指他与自己的儿子曹植交往关联,事见《三国志》卷十九《曹植传》裴松之注引《典略》。明白了这样的时代政治背景,再来看许褚的人性品质,就会有深刻的感受。他之所以拒绝与曹仁进入内室私下谈话,是因为他很清楚曹操的规矩和红线,而且非常自觉地去遵守规矩,远离红线,四个人性特点中的前三个,非常谨慎,奉公守法,质朴稳重,就都充分展现出来。至于话语很少,三个字的回答“王将出”还不够少吗?要知道,在君主身边的内臣,了解的机密太多,如果不好好管住自己的嘴巴,有你的好果子吃。可见许褚话语很少,根本还在于他非常谨慎和奉公守法。

综合许褚一生五次解救曹操,使得三国历史不被改写的重要贡献,他在曹魏的战将型名将中,应当评为仅次于邓艾、张辽的第三名。

许褚的一生,历经曹操、曹丕、曹叡这祖孙三朝,一直担任至关重要的卫士长,而这祖孙三代,都是很不好侍候的主子。可是许褚长期任职,却没有犯下任何过错,最后得到光荣善终,这看起来很平常,其实却很不简单。他哪里是什么愚笨呆傻的“虎痴”?他才真正是聪明绝顶的明白人啊!成语有“大智若愚”,是从苏东坡的“大智如愚”而来。放在许褚身上,就是“大智若痴”,完全当得起“大智虎侯”四个字。相形之下,表面上看来非常聪明的杨修,其实才真正是相当呆傻,因为他连自己的人身安全都保不住,还算是聪明人吗?应当反过来给他四个字的评语,就是“大愚若智”。当今的社会,争着当聪明人的很多,觉得自己是聪明人的也很多。既然聪明,所以做事往往就不谨慎,不稳重,甚至总想钻法律规章的空子,结果因此摊上事儿,甚至摊上大事儿的,也不在少数。如果要想不摊上事儿,尤其是不摊上大事儿,琢磨琢磨许褚,或许能得到有益的借鉴。这正是:

服侍三朝无过错,虎侯大智有谁知?

关于许褚就讲到这里。至此,三国名将的讲述全部结束。从以上诸多名将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金戈铁马的辉煌战功,隐秘深藏的历史玄机,而且可以领略到绚丽多姿的文化风韵,光彩照人的人性光辉。但愿这一切,能够给你带来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愉悦。

附录一本书名将重大战事年表

年代 名将战事

建安三年(198)冬 下邳之战,曹操擒杀劲敌吕布,在黄河中下游的南岸,成功扩大地盘。

建安五年(200)夏 白马之战,关羽在万军之中,刺杀袁绍麾下第一名将颜良。

建安五年(200)冬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大破总体实力最强大的对手袁绍,称雄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秋 柳城白狼山之战,张辽充当前锋,大破乌丸骑兵,平定乌丸。

建安十三年(208)春 江夏之战,周瑜在沔口,攻灭宿敌黄祖。

建安十三年(208)冬 赤壁之战,周瑜以三万人马,对抗实际兵力二十多万的曹军,大破曹操,开创三分鼎立的初始格局。

建安十四年(209) 江陵之战,周瑜在江陵击退曹仁,攻占江陵。

建安十六年(211)秋 潼关之战,许褚多次解救曹操;马超痛失取胜机会,被曹操击败,逃奔凉州。

建安十九年(214) 江州之战,张飞俘虏刘璋大将严颜,待若上宾,顺利清除前进障碍。

建安二十年(215)秋 合肥之战,张辽以七千人马,成功击退孙权十万大军,还几乎俘获孙权。

建安二十年(215) 三郡之战,吕蒙巧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建安二十年(215)冬 宕渠之战,张飞大破曹魏大将张郃。

建安二十四年(219)夏 汉中北山之战,赵云采用空营计,成功抵御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 樊城之战,关羽围攻曹魏军事重镇樊城、襄阳,水淹七军,斩杀庞德,俘虏大将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219)冬 荆州之战,吕蒙在当阳袭杀关羽,攻占荆州。

黄武元年(222)夏 猇亭之战,陆逊以弱胜强,大破刘备。

黄武二年(223)春 江陵之战,朱然以五千人马,胜利击退十倍以上曹军的围攻,威震敌国。

建兴三年(225)夏 南中之战,诸葛亮五月渡泸,当年平定南中。

建兴五年(227)春 诸葛亮统兵北伐,进驻汉中。

建兴六年(228)春 祁山之战,诸葛亮首次出兵祁山,街亭失利,全军撤退。

建兴六年(228)冬 陈仓之战,诸葛亮围攻魏将郝昭于陈仓,不克,全军撤退。

黄武七年(228)秋 石亭之战,陆逊以六万人马对抗十万曹军,大破曹休。

建兴九年(231)春 祁山之战,诸葛亮第二次出兵祁山,以木牛运输,粮尽撤军时,设伏射杀曹魏大将张郃。

建兴十二年(234)春 五丈原之战,诸葛亮从褒斜道出兵,以流马运输,司马懿固守不战,诸葛亮分兵屯田,准备就地长期抗战,秋天病死在五丈原。

景初二年(238)秋 辽东之战,司马懿长途奔袭四千里,攻灭辽东割据者公孙渊。

嘉平三年(251)夏 淮南之战,司马懿擒杀举兵对抗的扬州战区指挥官王凌。

甘露元年(256)秋 段谷之战,邓艾击败蜀汉主将姜维,扭转陇西战场的不利态势。

景元四年(263)冬 伐蜀之战,邓艾以两万兵马,翻越摩天岭,从小路奇袭成都,攻灭蜀汉政权。

凤凰元年(272)冬 西陵之战,陆抗以三万人马,成功击退西晋八万大军。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汉书》,班固撰。

《后汉书》,范晔撰。

《续汉志》,司马彪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