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打造黑客文化二更求订阅(1 / 2)
这股黑客狂潮来得又快又急,很多人根本没反应过来,自己身边的人就全都在谈论起这部小说来,谈论起电影的拍摄来。
仿佛不知道《黑客帝国》的话,那就是out了!
微.博上、推特上、脸书上、instagram甚至是微信公众号里面都在谈论这本小说,大半年时间之后林翰再战科幻小说就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身为他的粉丝们当然高兴得无与伦比。
事实上,林翰也知道等电影上映之后,小说还会有一波上涨,这势头可能比当初《火星救援》电影带动小说还要来得厉害!
因为《黑客帝国》的电影是值得反复观看的,很多人如果看不大懂电影的话,就会去寻找小说从文字里面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是人之常情,不然的话人大出版社也不会把这部小说列为本年度的冠军种子选手对待,还有太多太多的潜力可以挖掘!
卖疯了,简直就是卖疯了!
一周七天《黑客帝国》在大陆地区的销量达到了310万,算上原本的132万预售量,总销量悍然来到了442万的水平。
这个成绩毫无悬念的打破了最近十年的新书首周销量,远远比林翰之前的任何一本图书同期销售都要高!
之前的《海伯利安》预售成绩要好得多,在正式开售前就有158万的成绩,可首周销量却只有215万册,加起来也只是373万册。
这种可怕的进步让图书市场的业界人士胆战心惊的,一般来说到了顶点之后想要再进步就非常困难了,因为潜力不足!
可林翰一本书销量胜过一本书,一本书口碑评价胜过一本书,这样算起来下本书首周岂不是奔着500万册的销量过去?
别说普通作家了,就说顶级畅销作家,一年能卖500万册的人都少之又少,更何况是一周内!
现在林翰已经是图书销售市场上面单独的一档了,连能跟他并列的人都没有,甚至开始走出国门跟世界顶级畅销作家们一争高低。
跟去年用数量堆积不同,今年他走的是质量路线,但看起来效果依然非常好,读者们都相当买账,对小说的评价很高!
许多专业的书评家甚至觉得解读《黑客帝国》来难度颇高,擅自写书评会有非常大的漏洞,区区一周时间根本不够他们研究的。
现在英文市场上关于这部小说的书评很少,不是因为它热度不高,而是因为书评家们不敢贸然下手,他们需要反复阅读这本小说,充分理解其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才行!
小说的剧情并不困难,只是情节的跳跃性太快,需要全神贯注的分析、思考。
所以好几天之后,书评界的大咖级人物、曾经获得美国普利策奖的威尔-约翰逊在《纽约时报》上面刊登了自己对黑客帝国小说的评论,打响第一枪。
“在过去的十天时间里面,我一直在阅读、回味《黑客帝国》这个庞大的小说世界,具体的情节大家可以去看小说了解,我就不多说。
这部小说里面确实说了相当多的内容,林翰用矩阵解释了宿命论、因果论、人性论、相对论、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换句话说人类哲学世界的几大体系,都被林翰用小说给解释完整了。
林翰无非是想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从头到尾,这部小说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说因果关系,世上万物皆有因才有果,小说背后透露出来的深层信息让人迷醉。
这些深层内涵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知识结构、宗教信仰、文化偏好做出完全不同的诠释,而这些诠释在各自的话语圈内又往往能自圆其说。
很少有一部科幻小说能像《黑客帝国》这样激发如此多类型、长时期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仅读者们乐此不疲在做,专家学者也参与进来了,我把这叫做黑客文化浪潮。
科学家们论证《黑客帝国》里面人机接驳、虚拟现实科技的可能性,科幻小说家们探讨《黑客帝国》对于经典科幻意识的借鉴与发展,哲学家们争辩小说中体现的认知学与本体论,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对小说进行大解剖以期找到自己偏爱的宗教寓意,伦理学家们则是探讨虚幻与现实的选择困境。
我有几名学术界的好友他们正在撰写关于黑客帝国的文集,等发布之后大家就能看到这部小说带给学术界的讨论……”
西方哲学家们正在做中国哲学家同样的事情,他们都在研究这部小说里面折射出来的现实意义,只不过却比中国哲学家们起步晚了很久。
虽然中英文的实体书都是同一天发行的,可中国这边却很早就有了免费网络版,虽然阅读起来有些不方便,但做研究嘛,就是克服种种困难的!
有了纽约时报当了先锋之后,其余的书评家也开始解析起来,只不过他们都不敢说大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