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偷袭教学(2 / 2)

加入书签

彭寅是特战队长,当即回答道:“我们参考了美军的一些,还掺杂了自己的几种独有手势。”

保持独特性很重要,彭寅这一点做的很对。

而王庸听到彭寅参考的是美军手势之后,不由心中一乐。

真是天意啊,正想着改变一下他们的作战手势呢,让他们趋向于美军。没想到根本不用费这功夫。

于是王庸详细询问了所有手势,你、我、来、看见、听到、方位、掩护、狙击手、突击等等。

确实跟美军的很像,有几个几乎是完全拷贝。还有一些则是四不像,不过王庸也没纠正,他要的就是“既像美军又不像美军”的感觉。

沟通完作战手势,王庸目光如鹰,在所有人脸上扫视一圈之后,缓缓道:“特战队按照古语形容,就是一支虎狼之师。当一名特战人员除去身上所有高价、精密与致命的特战装备后,与一名一般的士兵站在一起时,你仍然可以清楚的分辨出何人为特战人员。为什么?因为其整体散发的气势与精神,即所谓的战斗意志,才是特战人员最重要与珍贵的资产,也是一个醒目的标记。而想要体现这种战斗意志就需要靠着战术运用来实现。”

“所以接下来我会重点教授几种战术以及斩首行动中会用到的击杀技巧。”

王庸说完,手指快速在特战队员中点着,将十个特战队员分成了两组。

“丛林、山地战不同于城镇、房舍战斗,所需要的战斗队形比较庞大。一般而言需要12个人才能构筑成一个安全的阵型。但是在斩首行动之时又需要化繁为简,分成小组便于行动。所以我将你们分成两个小组,我跟彭寅也各自编入一个小组,组成两个六人小组。在野外山林则可以快速汇编成一个大组,机动灵活。”

十名特战队员按照王庸指示,很快分成了两个组。每一组的实力都比较均衡,王庸还是考虑了个体的强弱的。

分好组之后,王庸先走到其中一组面前,以这六人作为演示对象,进行指点。

“先教你们基础的六人中开门战术。这种战术名义上是为了开门入屋击杀敌人设计,实际上不止屋内,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灵活运用。”

“咱们只演练一种,4:2。即四人进屋,两人留在屋外的人员配置方式。这种战术的走位方式是中门两侧各有三人一组,攻击发起时由一到四号人员分别依序攻进屋内,并部署成火力扇面,五号六号人员则前进至门口两侧,分别朝两方警戒,完成以4:2的人员配置。”

“而前四名人员进攻房间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沿墙顺走的方式外,以交叉走位的方式前进就定位也是另一个常见的方式,交叉走位的方式是容易造成敌方的混淆,不但人员移动快速,不易被瞄准外;交叉移动的人影也会使敌方计算我方人数时产生错觉,无法精确得知我方人数,进而对心理上先产生动摇,就方便被击倒了,而最大的好处是交叉走位对队员们而言是直线前进,速度上与机动性都比沿墙顺走的转弯方式来得快。”

王庸一边说着,一边进行演示。

演示突进步伐之时,王庸还掺杂了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利用上了咏春的进马、八卦的趟泥步等步伐,其中咏春进马突进速度极快,趟泥步则是带着防御余地的前进,两种步伐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分别利用。

这是王庸的心血总结,除了龙脊成员以外没再传过别人。这次却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同盟军特战队。

“除此之外,万一我们在野外遭遇到敌军,那我们还用几种战术阵型可以选择。双箭攻击队形、侧翼包围战术、口袋包围战术、单侧翼、双侧翼与三面攻击法等。这些我都会一一讲解,其实百变不离其宗,只要单兵素质到了,这些战术阵型并非固定不可改变,适当进行个人发挥式的改变也是允许的。”

而谈到单兵素质,这却是王庸想要着重训练的了。

“行进。说到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不屑一顾,觉得不就是往前走路吗?谁不会?可真那么简单吗?在特种作战中,行进可是最为重要的战技,每一个特战队员都必须知道自己所踏出的每一步距离,每个人也要知道自己在平地、上山与下山时踩出第几步的距离会刚好是一百米,时间也都必需能在掌控中,每小时与每公里的行进速度与时间都必需能在任务要求内作自身最佳的调适。因为许多时候,地图上的距离需要用队员的脚来测定,尤其是进行夜袭行动跟跨地区、跨国界行动之时,脚步感知变得异常重要。”

“而一旦接战,你们必须要掌握的三大原则是:不浪费弹药、不浪费时间与不给敌人任何机会。可以火力击杀的,就火力击杀,不要浪费体力。而需要消声清除的目标,则就要用到格斗技巧了。有关格斗技巧,我只教你们三招。你们其他都不用学,这三招练会,足以胜任大多数行动。”

王庸说完,喊出彭寅为演示对象,展示了三招格斗击杀技巧。

一个是颈后折脖,一个是西班牙绞索,一个是比利时击倒。

三种方式又快又狠,即便彭寅知道王庸要攻击他,都无法做出防备。

顿时看的一群人目瞪口呆,艳羡不已。纷纷出言求王庸传授。

“所谓特种格斗,其实根本就不算格斗了,因为它的目的只有一个——杀人。你们发现没有,我教你们的这三招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偷袭。杀人不是比武,杀人要的只是结果不是过程。所以无论任何时候,作为一个特战队员你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都要是偷袭。创造任何条件去偷袭对手,把成功几率最大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