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最倒霉的征西大将军(1 / 2)

加入书签

川陕直道畅通,每年能从蜀中调出300万石粮食,足以支应几十万大军之用,目前从巴蜀抽出了3万步兵。

这三万生力军加入横山一线的战团,就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狄青和西夏互相拼杀,双方都到了很疲惫的时候,几个月的鏖战下来,大宋不舒服,西夏也要吐血。

三万川兵,就是压垮骆驼的一捆稻草。

“臣已经下令河北调拨山地装备过来,另外王韶也从青唐派过来两千精通山地作战的士兵,稍加磨合,两个月之后,就能对西夏发动总攻,在今年秋天之前,务必打通河西走廊,斩断西夏一臂!”

看着王宁安在沙盘上指点乾坤,赵祯最大的感受就是爽!

以势压人,泰山压顶,这感觉太妙了。

一条直道,把大宋的动员能力提升了好几个台阶。以往大宋和北方作战,依靠的无非是河北军团和西北军团,其他地方最多提供一点粮食民夫而已,如今整个帝国如臂指使,力量能全部发挥出来。

面对小国,完全是一边倒的蹂躏!

赵祯突然明白过来,为什么秦国的人口不到大宋的十分之一,结果一打仗就能动员几十万人,想想始皇帝都热衷干什么吧!

修直道,挖灵渠,建长城……全都是基础建设,这玩意真有用啊!

王宁安对基础设施的认识,当然比赵大叔深刻多了,就拿元首来说吧,许多人都热衷谈闪电战如何了得,可是却很少人关心,元首用了几年的时间,修建起世界第一套高速公路网,这才是闪电战的基础,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兵员和物资集中到帝国的边境任何一处。

别看账面上计算,或许元首的兵力兵器不占优势,但实际上物资充裕,准备充分,士气高昂,好整以暇,远不是那些缺枪少弹,呼呼喘气的敌人能比的。

大宋的直道,放在这个时代,那就是高速公路,堪称作弊神器。

“景平。”

心情不错的赵祯拿出了一封信,塞给了王宁安。

“这是宗垕刚刚送来的,你是他的师父,也看看吧。”

王宁安抽出信纸,快速浏览起来。

赵宗垕的字迹很漂亮,至少比王宁安好看多了,没办法,写字是他们老赵家的本事,骨子里带的,羡慕不来。

把内容看完,王宁安也是大吃一惊。

在书信当中,赵宗垕详细写了许多直道的好处,盛赞朝廷英明,这倒是寻常,只是在后面,赵宗垕居然提议要多修几条直道,而修直道的人工可以从西夏等地获取。这位太子殿下更是露骨地表示,要用日后西夏的俘虏,完成大宋的基础设施。

不管是道路,还有长城,水渠等等。

另外赵宗垕还见了不少西域来的商人,他还查阅了唐代的史料。

认为打通西域之后,要在河西走廊修建一连串的城堡。

这些城堡能囤积人马,为商路提供保护。

往来的商队在这里休息,补充,进行交易。

再有,城堡的周围,还要发展农牧产业,供应当地驻军需要。

总而言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赵宗垕预估,修这一条丝绸之路,付出的代价应该是川陕直道的十倍不止,不利用俘虏和蛮夷,就会虚耗大宋国力,激起民变,得不偿失,但是路不能不修,机会只有一个,请朝廷早做准备!

这个计划如果是别人弄出来的,王宁安一点不意外,可从赵宗垕嘴里说出来,他可就傻眼了。

这还是自己的徒弟吗?

莫非是别人告诉他的?

是狗牙儿,还是苏轼?

看起来又不像,这封信完全是家书的口吻,就是他们赵家父子沟通感情,交流心得的,写得很随意,不像是精心准备的。

王宁安的瞳孔猛然紧缩,莫非自己这个徒弟出师了?

其实说实话,王宁安教赵宗垕的时间不算长,只是打了一个基础,在王宁安这里,赵宗垕只是学会了要博采众长,要多思考,不迷信,不固执,凡是知行合一,以实践作为标准……

进入了皇家小学之后,有太多人想要抹除王宁安的印记,真正去左右影响太子,他们对赵宗垕灌输了太多的孔孟之道,给他讲解仁恕爱民的故事,尤其是把历代的得失,告诉给小太子。

很多人都喜欢追究历史真实。

可历史怎么可能有真实!

首先历代的史官就是不客观的,尤其是独尊儒术之后,修史大权都落在文官手里,任何一个传记,都没法把一个人所有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只能捡一些重要的记载。

那如何确定重要不重要?

自然是根据史官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取舍。

美其名曰,春秋笔法,为尊者讳。

后人看到的传记只能是一部分,错把这一部分当成了全部,就好像练功只学了一半,自以为是太极宗师,结果连10秒都撑不住。

这一套东西,王宁安是很清楚的。但是他没法去告诉小太子什么,悟性只能靠着自己。

幸运的是,王宁安给赵宗垕打了很不错的底子儿。

小家伙的脑袋没有僵住,凝固。

他到了西北,眼见的和书本上的东西都不相同,自然会思索,会揣度,渐渐的有了想法,就不断和他爹交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