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2 / 2)

加入书签

柳方一听这位学士的声音,吓得如果见了猫儿的小耗子一样,乖乖缩回了自己的座位。

“缩手缩脚,没个气度。”那学士继续训道:“昨日老夫见得分明,想出主意的是崔瑛,做出机子的是匠户,你不过是出了一个小小的谁都能想到的主意,有什么好炫耀的,崔瑛还在安稳稳地读书呢!果真是商贾下流,缺少涵养!”

崔瑛心底骂了一句脏话,这位钱学士骂人的时候怎么这么喜欢拉一个踩一个,这仇恨拉得,他家一定家宅不宁吧,谁家小孩要天天被别人家孩子压着,还有个老爹毒舌骂着,这不心理变态都绝对是心性敦厚之辈啊。

崔瑛在心底吐槽了两句,听他从柳方本人骂到人家祖业,柳方已经被他骂木掉了,崔瑛轻咳了一声,“先生,士农工商虽有高下,却都是国之柱石。”崔瑛轻轻在“柱石”两字上咬了一下重音。

当今陛下年轻时曾随颉跌氏在江陵一带贩茶,对商业的作用知之甚深,登基之初就说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士不兴”的话,国内士农工商地位平等,而不像唐朝商人是没有科举资格的——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李白因为父亲是大商人,因此没有考科举做官的资格,只能靠举荐。

柴荣登基之后,颉跌氏的家主就因为出资资助大周立国而被赏了一块“国之柱石”的匾额,还拥有税收减半的优惠。

钱学士一听到崔瑛咬那“柱石”两字,便立即闭了嘴,却也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气鼓鼓地开始讲解经义。

反应过来之后同样气鼓鼓得柳方下了课便拉了崔瑛到东宫外的一个脚店里吃茶,与他抱怨钱学士就看他俩不顺眼。

“钱学士学了一辈子《论语》,问农事的樊迟对他来说都是小人,何况你身兼工商两样呢?”崔瑛开解他道:“再说经义到底是晋身之阶,你总不能等殿下入朝之后还在东宫里作一清客吧?还是你甘心埋没于乡野之中,研究出的东西没人重视?”

见柳方还有些愤愤不平,崔瑛继续说道:“想让人正视工商,得诱之以利,慑之以威,当你居高位而继续重视工商的时候,自然就会有追随者附骥尾而上了。”

柳方心思平静了下来,若有所思道:“看来我也得正经读读经史子集了。”

第22章 归京

柳方开始琢磨怎么能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不被别人看不起,崔瑛吸取之前跳得太欢会被轻视的经验,在秋收冒了一回头之后就又缩回去认真念书去了。

时间一转眼就到了显德二十年秋末,大阅官员。崔瑛算着日子差不多了,这一天休沐便早早到了汴水码头外等着。

深秋的汴水边上热闹非凡,全国一统了两年多,皇帝手腕灵活,各地相对安定,今年大阅的官员都是随了粮船入京。明年又是大比之年,会有一批新进士步入官场,今年的大阅只要不出篓子,升迁或者由下县升上县都是非常有可能的。也因为如此,汴水边上等人的车马络绎不绝,连离码头不远的茶棚都坐满了。

崔瑛这几天忙得够戗,和吕蒙正关系好的二叔吕龟祥正在准备明年的大比,早就躲到城郊清静的庙里去备考了。吕蒙正的亲爹在吕蒙正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母子俩赶出家门,吕蒙正也不想在那个全是他老爹宠妾的宅子里住。所以崔瑛不仅得安排接人,还得找地方租一间宅子。

“孩儿见过义父。”吕蒙正的船将一靠岸,崔瑛就迎了上去,低头行礼。

“好孩子,快起来。”吕蒙正笑着将崔瑛扶起来,回头说道:“成日里在家念叨阿瑛,瞧瞧,这不挺好嘛。”

“好什么呀,可见得都瘦了,咱们回了京,阿瑛得跟咱们住,好好补补身子。”吕蒙正的妻子刘月英抱刚两岁的儿子对吕蒙正翻了个白眼,爽利地说。

“孩儿见过义母!”崔瑛笑着低头行礼。

“行了,没那么大规矩。”刘月英说笑了两句,转头逗儿子道:“从哥儿,叫哥哥。”

两岁多的吕从简睁着乌黑的眸子,直愣愣地看了崔瑛一小会儿,才流着口水叫了一声“锅锅。”

“从哥儿都长这么大了?”崔瑛看着白白嫩嫩的吕从简,笑着从袖子里抽出一叠卡纸图画逗他道:“还记不记得瑛哥哥?”

“花……锅锅”小宝宝含含糊糊地说着,伸手去抓崔瑛手里的画。

“你别惯他,这会儿给他多少纸他都能给撕了,等他晓得敬惜字纸,你给他多少我也不拦着。”刘月英将小宝宝抱得远些,摇头道。

家中仆役将行李箱奁都搬下船,崔瑛联系好的挑夫上前挑了行李就往租好的宅子里去。接受大阅的官员一入京就得先到吏部报到,领觐见皇帝的时间,然后住在吏部驿里,直到见过皇帝之后才允许回家,在这期间不许交通京官,违规的人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于是大家兵分两路,崔瑛与吕蒙正去皇城,女眷则去租好的房子里安顿家具。吕蒙正是要去吏部报到,崔瑛则打了申请,离开东宫回义父家里住。

“回家后好好孝顺你义父,既然准备举进士科,学业就不要放松了。”柴宗训在崔瑛来告辞的时候简单说了两句,“本宫等你进士及第,将你的所思所想造福苍生。”

“是,瑛谨遵太子教令。”崔瑛应声道。

“阿瑛你出了宫,有什么不方便的一定要和我说。”柴永岱依依不舍道。

“殿下,臣每日还要来东宫侍读的。”崔瑛笑着说。

“也是。”柴永岱强笑道,毕竟一个每天从早到晚都在一块儿的小伙伴变成了每天只在白天见面的同学,对他来说差别还是挺大的。

在崔瑛在东宫话别的时候,吕蒙正迅速得到了皇帝柴荣的接见,根本不像其他参加大阅的官员一样需要排好几天的队。

“吕卿,如今的六安如何了?”刚刚五十出头的柴荣精神还很不错,但确实已经老态毕露了,早年的征战生涯还是让他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回陛下,如今六安可以称得上政通人和,民富而好学。”吕蒙正自豪地回答道:“今年六安风调雨顺,运用坑肥的田地大多增产五成以上,崔瑛有个叫王虎的弟子还试出了烧粪肥,比坑肥效果还要好些。如今他又开始寻找能防治稻瘟的方法了,据说已经有些成果,明年再试种一次就能基本确定了,这样算下来,稻麦还能再增产三成。”

“方法记下来了么?”柴荣身子微微前倾,急切地问道。

“记下了,由王虎他们几个孩子自己记的。”吕蒙正从袖子里掏出一本竹纸册子,“如今这个册子在六安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本,所以六安今年税粮比往年增加了一成。”

柴荣接过内侍传过来的册子,还是那种一尺长半尺宽的纸幅,薄薄的只有十多页的样子。翻开一看,里面有线条构成的界画,也有极细的笔写下的文字。

“不错,非常详尽,这是几个蒙童写出来的?村村都有,都能看懂么?”柴荣感兴趣地问。

“能的,如今六安十岁男童能读告示、写清状纸的差不多得有一半,另一半如今也在认真学习,下一任县令只要稍加扶持,六安百姓应该能有五成可以识字。”吕蒙正介绍道:“崔瑛之前有一个小弟子叫张雷的,如今就住在崔瑛的宅子里,平时除了帮忙刻蜡纸之外,也负责教想认字的人认字。”

“崔瑛那小家伙在六安倒做了不少事。”柴荣有些意味不明地说。

吕蒙正一个激灵,刚想为崔瑛辩解些什么,柴荣摆摆手道:“我相信他的忠心,只是这小子就是属乌龟的,搞过一回调查,真挺有用的,结果听到几句风言风语就缩回去考进士了,连后续带下病产生的原因都不研究了。秋收的时候出了一回风头,搞出来脱粒机,很有用,做完了又缩回去了,这一个多月尽读书了。朕与太子都还没说什么呢,他缩得到快。”柴荣说话时还带着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阿瑛的胆子比较小,”吕蒙正解释道:“但志向还是远大的,只要有事做,他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新东西。这个孩子合适去主政地方,在京里太浪费他的巧思了。”

“他到你那儿之后,你好好将他的性子掰一掰,让他有点胆色。功课上也上点心,争取明年春闱让他一朝成名天下知,然后朕打算把他调到六安去任职,相信有你们父子俩的治理,六安会给朕带来一些惊喜!”

“陛下,阿瑛落籍在六安。”吕蒙正提醒道。

“朕知道,”柴荣眼皮子一翻,无所谓地说:“那小子身后宗族师门都没人了,若再给他调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任官,还得浪费时间去与那些小吏周旋。不如将他放到六安,有之前结下的善缘,还有你清理过吏治留下的好底子,可以让他少在人事上费心,专心将所学拿出来造福一方。”

“陛下莫要捧杀了小子。”吕蒙正有些放松也有些担忧地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