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零 轻裘缓辔踏地来六(1 / 2)
阮大铖此人的才能仅仅是在戏曲文艺上。
可以说,如果他是个怀才不遇的穷书生,终身与政治绝缘,声望不会弱于的关汉卿、汤显祖等大家。
然而他却踏上了一条求官之路。
的确,阮大铖的问题出在功名心太重,却又实在没有半点政治智慧。
作为一个桐城人,阮大铖的出身决定了他是天然的东林一脉。他作为高攀龙的弟子,也的确进入了东林党的核心成员团。反正东林党只重视立场,不重视政治智慧,所以阮大铖初年还是十分为人看好。
天启四年春,吏科给事中出缺,左光斗通知阮大铖来京师递补。然而当时东林内部纷争,*星、高攀龙和杨涟力主魏大中递补吏科给事中,等阮大铖回到京师,只给了一个工科给事中。
虽然各科给事中的权限看似一样,但也有排名先后。吏部为天官之职,自然是诸科之中的首脑,甚至比礼科还高,工科却排在末尾。
从头摔到了尾巴上,阮大铖当然不乐意。如果换个有政治智慧的人,或许还能忍辱负重,一步步往上爬。然而阮大铖却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投靠魏忠贤。更让人惊讶的是,他投靠了魏忠贤之后,竟然反咬站在他一边的左光斗。
这岂止是缺乏智慧,简直连智商都欠奉。
于是这位在《东林点将录》里被列为“无遮拦”的干将,只在京师呆了一个月,便背着逆徒、阉党等恶名灰溜溜回到江南去了。
阮大铖回到江南之后功名心不死,仗着自己有钱,动辄一掷千金,就连冒辟疆为董小宛赎身的钱都是他出的。侯方域与李香君往来时不名一文,也是他暗中给了一千两。
旁人很难分析阮大铖的性格。到底是傻缺呢,还是傻缺?反正他这些银子非但没帮上忙,反倒惹出了《留都防乱公揭》。被复社士子说他要在南京作乱,最后不得不逃回老家躲避。
作为一个不把银子当货币的土豪。放着东宫这么显赫的地位,阮大铖怎么可能不巴结?
作为一个将现实利益放在第一位衡量的职业经理人,朱慈烺怎么可能拒绝阮大铖的巴结?
反正东林党早就是明日黄花,复社在张溥死后也不过是一群书生,连个政治势力都算不上,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阮大铖也曾想过觐见东宫,不过朱慈烺实在太忙。而且不同于许家福这样的实业家。朱慈烺对阮大铖的底细很清楚,除了家产、银子完全没有利用价值,还有八成可能性坑死队友。于是并没有拨冗接见,只是派人给他指了一条明路:回南京创办《曲苑杂谭》。
这份以戏曲、小说、话本、传奇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期刊。自然也是东宫的宣传阵地。不同于《皇明通报》铿锵有力,《曲苑杂谭》是以娱乐的方式宣扬东宫理念,在中低层民众之间推广舆论战。
如果说《皇明通报》是与《江南士林报》进行堂堂正正的对决,那么《曲苑杂谭》就是敌后义军。
田存善到了南京之后,很快与阮大铖挂上了勾。阮大铖非但送房子送银子。还将《曲苑杂谭》的股份送了一部分给田存善。田存善不敢私拿,通报东宫,奉命挂名。由此有人说东宫信用阉党余孽阮大铖,倒也不算凭空诬蔑。
相比阮大铖的浑浑噩噩,田存善却是知道皇太子创办报纸的意图。他拉了阮大铖的银子。又借侯恂、沈廷扬等人的名帖,着力打入江南士林圈子,寻找潜在的同盟者,提供资助,为他们垫付报刊保证金,开办地方小报。
这些小报往往都是江南地方乡绅附庸风雅的产物,影响力远没有《江南士林报》和《曲苑杂谭》那么大。不过在各个州县,小报的忠实读者却是不少。因此在关键时刻,钱谦益只能对整个江南开地图炮,而朱慈烺却可以针对各州县的风土人情进行精准狙击。
朱慈烺很清楚田存善的所作所为,甚至知道田存善每餐饭耗费了多少银子。
在这点上,朱慈烺对这个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太监似乎格外严苛。然而考虑到刘若愚年纪越来越大,总要有一个信得过的人顶替大管家的位置,那么才能中平、性格偏向懦弱,又被自己调教了这么多年的田存善,也算是个还过得去的人选。
……
“老爷,官兵收复了天津,距离北京不远了。”柳如是回到绛云楼,看到夫君钱谦益正在整理藏目。虽然戴着一副玻璃片眼镜,还是几乎将脸凑到了书上。
钱谦益闻声抬起头,搁下了笔,道:“我知道了的。就连《曲苑杂谭》那等俗报都说了。”
柳如是脸上没甚表情,只是道:“老爷,看来这东宫的确有些肃宗的本事。”
“呵呵,”钱谦益硬是挤出一声干笑,“恐怕收复京师之日,便是行灵武篡立之时。”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遥尊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这事虽然李隆基自己表示不介意,但一直被后人认为是子篡父位的不伦之事。因为这种事在李唐不止一次,所以唐朝在理学立国的大明一并不受待见。
钱谦益就在不久之前还在报上写了一篇《谏忠王书》。这篇文章借用唐人之口,为忠王李亨分析人伦纲常,劝李亨安心担当三镇节度使,满足于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平定内乱,驱逐鞑虏,然后功成身退,继续做一个孝顺的皇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