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6章 直接上合同(2 / 2)
还有的记者很激动,都不等主持人示意他说话,就抢先站起来,挥舞着大手,用激烈的、强硬的语气,向徐天表达着他们的不满?
徐天以前是华夏科学院的院长,科学界的大能,无论走到那里,就算是到了米国,也是会受到极致的礼遇,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了一种称为过街老鼠的架势,现场的记者人声鼎沸,都是在讨伐他的,这也算是开了他人生的一个先河了。
好在徐天在来之前,专门和谷雨通了一次话,询问谷雨有什么要交代的。谷雨把内情告诉了徐天,故而徐天现在也不恼,也不急于去解释什么,只是微笑着等记者们发泄,等到现场已经乱了起来,米国方面不得不请警卫进行维持秩序的时候,徐天才微笑着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谷超太空可是从来没有说过运力就这么多,一年就只能往返地球和月球之间五六十次,实际上要比这个数字庞大的多,徐天让大家不要担心谷超太空运力不够,不管是那个国家,那个组织或者个人,只要是你想租赁空天飞机的,随意都可以前往谷超太空进行相关的合同签署,一定不会让任何人失望。
米国航空航天局的负责人顿时如遭晴天霹雳,这怎么可能,根据他们的推算,谷超太空能够达到一个星期一趟航班往返地球和月球之间,应该就是谷超太空的运力极限了,这怎么可能随时欢迎其他人来租赁空天飞机呢?这分明就是唬人的,为的是避免谷雨和谷超科技被围攻的情况的出现。
米国米国航空航天局认定徐天只在强撑着场面,明明心里后悔的要死,但还是装出一副没吃亏,相反还能够一点都不在意的表情?唬谁呢?
米国航空航天局不得不提醒正在侃侃而天的徐天,让徐天注意一下合同上面的条款,那上面可是写着一星期为米国提供一次航班,只是米国的基本需求,如果米国有需要,可以临时要求增加航班,到时候,谷超太空也必须第一时间满足,否则的话,就是违约,是要进行高额赔偿的。
当初设立这样一个条款,就是担心对谷超太空的运力估算不足,导致出现了偏少的情况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动用这个条款了,把那些没有被估算进去的运力都临时租了去,不给谷超太空任何把运力给其他国家进行租赁的可能。
徐天自然明白米国航空航天局打的是什么主意,他扭过头来,很认真地告诉米国航空航天局的负责人,只要米国方面有需求,同时又能够及时支付相应的费用,那么谷超太空一定会提供足以让米国方面满意同时又符合合同要求的高质量服务。这个承诺不仅是针对老朋友米国政--府的,同样也是针对全世界所有有志于开发月球的国家、机构和个人的。谷超太空随时都可以响应他们的需求,及时而专业的为他们解决问题。
米国航空航天局的负责人认定徐天这么说,是华夏人好面子的自尊心在作祟,是打肿脸充胖子,哄一哄外行就行了,但是想哄住他这个对航天事业极其了解的人来讲,那就是想多了。
米国航空航天局的负责人决定打一打徐天的脸,让徐天知道当着这么多媒体记者的面,大吹法螺是要完蛋的。到时候,他这个总经理在外面为了撑场面,而胡乱许出去的东西,结果却无法履行。届时,谷雨知道后。必然会打发雷霆,一怒之下,罢黜徐天,完全就是有可能的事情。
米国航空航天局的负责人当着全体记者的面,就要求徐天现在就和他签一个小合同。这个合同就是那个大合同的具体实施合同了,要求是一个单子签一次。
米国米国航空航天局要求谷超太空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内,完成五次发射,前往月球。这一点也是在原来的合同中约定好了的,米国航空航天局随时都可以要求签订这样的合同,只要不违背大的原则,谷超太空没有拒绝的理由。
半个月发射五次,等于是每三天就要有一次,这样的高频率可以说是相当要命了,就算是米国也没有干过这种事情。他们研制出来的各种型号的航天飞机往往飞行一次就要检修很长时间,然后才能复飞,就算是先后造出来多艘航天飞机,也没有能够改变这个窘境。
在米国看来,一个星期飞一次,已经是相当难为谷超科技了。现在半个月就要五次,就算是把谷超科技给打死,谷超太空也完成不了这个壮举。
让米国航空航天局的负责人没有想到的是徐天竟然直勾勾的盯着他看了一会儿,在确认他是认真的,不是在戏耍他之后,徐天就直接点了点头,答应当着全体记者的面,现在就签一个合同。
米国航空航天局本以为徐天会收敛一点,向他道歉,然后寻个由头,让他高抬贵手,那样的话,他还可以故作矜持地考虑一下,然后继续逼着谷雨履行合同。他想了一万种可能,都没有想到徐天竟然是这个反应,竟然直接和他杠上了,要求和他直接签合同。
这是怎么着,还怕他们米国会怕了你一个小小的谷超科技吗?
米国航空航天局的负责人什么话都不说了,直接让人把事先就准备好的合同拿了上来。合同很简单,没有什么负责条款,只是约定要在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年某月某日之间的十五天时间里,谷超太空必须要为米国提供五次租赁空天飞机的服务。至于违反了合同,会有什么惩罚,则依照主合同上的条款进行约束。
主合同上的条款都是请律师一条一条的,一个字眼一个字眼的推敲过去的,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存在。这个发射合同上没有需要推敲的,徐天就直接在上面签了名,米国航空航天局的负责人当仁不让,也拿起了笔,在数十名记者的注视下,面带得色地在合同上签上了他的名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