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白匈奴币(1 / 2)
历史是笔糊涂账,尤其是古代跨区域的远距离历史,更是一塌糊涂。譬如欧洲人历史上,将很多不同时期、给欧洲带来巨大威胁的中亚强悍民族,统称为“匈人”。
他们甚至把东哥德人征服者多迪拉,都归入“匈人”一类。
呵呵,这是明显的错误,东哥德人显然是正统欧洲族群。
之所以如此,就是公元五世纪的阿提拉“上帝之鞭”给欧洲带来的惨痛记忆。更关键的是,这种记忆不止一两次——后面又来了蒙元王朝的元太祖、元太宗,以及蒙哥汗的弟弟旭烈兀所发起的“三次西征”。
欧洲人实在被搞怕了!
于是他们习惯上,将来自东方的恶魔(中亚和蒙元都在欧洲东方),统称为匈人。至于“白匈奴”,就是他们眼中,肤色不一样,但同样来自东方的凶悍民族。
这一说法给人很大误导,甚至法国汉学家约瑟夫。吉格涅斯,于1756年在其史学著作《匈奴通史》中,推测匈人的来源即中国汉代时期北方游牧部落的总称——匈奴,这一说法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甚嚣尘上。
其实侵犯欧洲的匈人、白匈奴人,现如今的考古发现,多数为里海周边居住的中亚民族,和匈奴人关系不大——汉武帝迫使北匈奴西迁抵达的是今天的南俄/罗斯草原。
北匈奴西迁至南俄/罗斯草原的人口数量并不多,后世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评估其人数不超过五千人,所以,这股力量是无法完成成为一个强悍民族主体的艰难任务。
更合理的解释是,北匈奴西迁过程中,给中亚民族带来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而这种新的民族团体,被注入北匈奴人彪悍、善战的血脉基因,因此才诞生了“匈人”这样强悍的民族集合体。
因此,匈人的主体,还是围聚在里海附近的中亚民族,譬如汪达尔人、库特利格尔人等中亚及东欧各个小族群的混居群体。
有关匈人来源,猜测多种多样,后世有历史学家认为,匈人是度过白令海峡,并生活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先祖,呵呵!
扯远了!说说眼前的白匈奴币。
白匈奴这个族群,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明确记载的,他们原位于中国西北远隅,称滑国。是中亚塞种人游牧民族与汉代大月氏人的后裔,西方史学家称之为“白匈奴”。
《梁书。西域传》不仅记载了其进贡中原的经过,还记载了他们四处扩张的历程——这就是中国史书不断代,为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
“滑国者,车师之别种也。汉永建元年,八滑从班勇击北虏有功,勇上八滑为后部亲汉侯。自魏、晋以来,不通中国。至天监十五年,其王厌带夷栗,始遣使献方物。普通元年,又遣使献黄师子、白貂裘、波斯锦等物。七年,又奉表贡献。”
“元魏之居桑乾也,滑犹为小国,属芮芮。后稍强大,征其旁国波斯、盘盘、罽宾、焉耆、龟兹、疏勒、姑墨、于阗、句盘等国,开地千余里……”
瞧瞧,介绍的多详细!还有其动植物、风俗、饮食、衣着、生活习性等详细描述。
诸如:“土地温暖……国人以罝及羊肉为粮……野驴有角。人皆善射,著小袖长身袍,用金玉为带。女人被裘,头上刻木为角,长六尺,以金银饰之。少女子,兄弟共妻。无城郭,毡屋为居,东向开户。其王坐金床,随太岁转,与妻并坐接客。无文字,以木为契……”
这个国家在中国南北朝时期,是中亚大国之一,其商贸沟通东西方,金银货币种类丰富,是当时东西方的“硬通货”之一。
但滑国存世时间不长,也就一百年,因此他们的货币,颇为珍贵。
白匈奴币在此时的收藏圈中,真正懂得辨别的人不多,许多人将它们和古印度贵霜王朝银币弄混——两者太相似。
为什么这么说?
滑国灭古印度的贵霜王朝,取其货币而代之,但滑国无文字,因此,他们只能在贵霜王朝货币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变成自己的货币。
怎么改的呢?
贵霜王朝的银币,正面是查拉建风格的男性生/殖(取考古推测解释中的一种,未必准确),围乳钉纹;背面为“日月星”抽象祭坛,代表宗教信仰。
而白匈奴币呢?正面图案没动,还是查拉建风格,可背面被他们改成“骑马砍人”这一抽象画面——象征他们对贵霜王朝的征服!
这是“赤果果”的践踏贵霜王朝啊!
小小的纽扣银币纹饰上,就能读懂残酷的历史争霸!
眼前这三枚白匈奴币,估计就是被摊主当成古印度贵霜王朝的“查拉建银币”。
“嗨,这些怎么卖?”
卢灿手快的很,从木盒中挑出这三枚白匈奴币,然后又挑拣十枚左右品相不错的其它银币,掂量一下,问道。
这批银币真心不错。
含两枚查拉建银币,不介绍了。
还有三枚哥疾宁王朝(与宋朝同时期的阿富汗地区王朝)银币,也很有收藏价值。
一枚西/突/厥莲花银币,这东西也很少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