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1 / 2)
第十七章 落脚
夏大柱正想问夏喜平是啥事,他媳妇张桂枝从屋里走了出来,手里端着个碗,碗里放了大半碗炒熟的南瓜子。
“家里也没啥好吃的,这点南瓜子,给小九磨牙吧。”
说完,抓了一把南瓜子就往小九口袋里塞。
小九不敢要,紧紧捂着自己的口袋,然后瞪着一双怯生生的眼睛看向夏喜平。
“看你姐干啥,婶给你,你就拿着,也不是啥稀罕东西。”
夏喜平疼爱地摸了摸小九的头,“拿着吧。”
夏喜平发了话,小九才松开小手,让张桂枝塞了满满两口袋的南瓜子。
给小九塞过南瓜子,张桂枝又看了看孙慧慧的脸,低低地骂了一句,“这个天杀的”。
知道夏喜平是有要紧事跟夏大柱商量,张桂枝跟夏喜平打了个招呼,又去厨房忙活去了。
张桂枝走了以后,夏喜平才跟夏大柱说道,“大柱叔,我跟我妈,还有小九,从家里搬出来了。”
夏大柱先是吃了一惊,后来又怒道,“是你爸还是你奶不叫你们在家住?我找他去!”
“大柱叔,是我自个儿要搬出来的。”
“你自个儿要搬出来?喜平你可想好了,你妈身子不好,小九又小,你一个人咋照应的过来?”
“我要是再不带着我妈和小九搬出来,我妈她。。。。。”
夏喜平说不下去了。
夏大柱知道夏喜平是啥意思,再不搬出来,只怕孙慧慧真要被夏爱国打死了。
夏大柱虽是一村之长,可也不好去管别人家的家务事,他想了想,然后跟夏喜平说道,“搬出来也好,就是你们那一门子,也没闲屋,你能搬到哪儿去?”
“今儿个我过来,就是想跟叔商量一下,我看西头咱村的仓库一直空着,我想带着我妈和小九先在那儿住段日子。”
七十年代农村实行的是集体制度,各家除了房前屋后的一点自留地,其他的田地都是集体的,打下来的粮食,统一入库,交完国家征购粮,留足种子之后,再按工分给各家各户。
所以,那个时候的农村,基本上村村都有一个仓库,除了放粮食,种庄稼少不了的物什,也都在这里存放。
以前的仓库,是有专人看管的,而且看管的人还必须是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这样才不用担心他监守自盗,假公济私。
不过,自打农村开始包产到户,村里的仓库便被彻底冷落了,一直空在那里。
下午夏喜平在村里转悠的时候,看到了这个空院子,当时就想着要是她逼不得已要从家里搬出来,就跟夏大柱商量一下,在这里借住一段日子,没想到,下午才想到的事,到了傍晚,就一语成谶了。
夏大柱听了夏喜平的话,皱起了眉头。
夏喜平生怕夏大柱不同意,赶紧补充道,“我最多也就住一两个月,等到我手头有了钱,我再找别的地方住,就是这一两个月,我也不白住,村委给定个价,我出房租,虽说现在我手头没钱,等我找到了活干,很快就有钱了。”
“不是房租不房租的事,是那儿已经有一年多都没住过人了,屋子也没有修过,上回下雨的时候,我去里面看了看,还有点漏雨,屋子里湿潮湿潮的,你们咋住?”
“叔,屋子再破,也比住在家里挨打挨骂强。”
而且,家里的那几间屋,其实比仓库也强不了多少。
夏大柱沉默了一会儿,“既然你已经想好了,我也不拦着你了,不过这必竟是村里的财产,我一个人说了也不算,我这就去跟其他村委委员商量一下,不过想来他们也会点这个头的。”
夏大柱说完,站起来就要走,刚走到门口,又回头跟夏喜平说道,“你想去西大营砖窑厂干活的事,我已经跟西大营的刘顺说了,那个窑厂,眼下是他管着,他听说你识字,还挺高兴,说砖窑厂原来的会计是个知青,马上要回城了,他那里正要找人接手,你要是觉着你能干下来会计的活,明儿你就直接过去,要是你觉着干不下来,我再去跟刘顺商量一下,给你安排别的活。”
夏喜平当然选择做会计。
她虽然没有做过专职的会计,可她必竟曾经经营过一家公司,会计的那些头头道道她都门儿清。
再说了,这个砖窑厂的会计,估计也就是简单记一下帐,根本就用不着复杂的专业知识,所以她肯定能胜任。
“叔,我能做下来。”
“做会计活轻,比其他人的工资要低一点,打砖坯,烧窑是一个月二十五块钱,会计是一个月二十块钱,月底歇一天。”
二十块钱一个月,比城市里工人的工资要低,不过夏喜平已经很满足了,她点了点头,“叔,我没啥意见。”
“那行,既然你没啥意见,明儿个我带你过去。“
“不用麻烦叔了,我自个儿过去就行了。”
夏大柱想了想,“那也行,反正已经跟刘顺打过招呼了,明儿个你过去跟刘顺一说他就知道了。”
“知道了,谢谢大柱叔。”
夏大柱急匆匆的走了。
夏大柱一走,家里就剩下张桂枝和他们的两个儿子。
夏大柱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夏志铭,15岁,小儿子叫夏志飞,10岁,因为今天是星期天,都没有去上学。
不过俩小子可没兴趣陪夏喜平说话,也不屑于跟小九这个小丫头玩,俩人在院子里甩泥窝窝,玩得不亦乐乎。
倒是张桂枝,时不时的从厨房探出头来跟夏喜平说上几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