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嘉谷的土味创业军团二合一(2 / 2)

加入书签

毕竟,嘉谷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虽强,但也承担不了全国高达4万亿的农产品流通规模。

齐政沉默了一下。

见齐政没有出言反对,魏明大胆建议道:“我还觉得可以通过嘉谷创业系公司,来深入改造肃省农业,或者说,改造各地特色农业。”

“嘉谷创业系公司?”齐政抬起了头。

虽然是疑问句,但也说明了他的兴趣。魏明受到鼓励,忙道:“总部转过来一份创业计划,我觉得挺有投资价值的……”

无论中外,企业巨头都会成为创业公司的孵化器。

这一点在科技领域最为常见。英特尔培养了很多做芯片的创业者,雅虎培养了很多互联网的创业者。在国内创业者中,也有典型的“圈子”文化,企鹅的“南极圈”、阿里的“前橙会”、金山的“旧金山”等。

这很好理解。在制度完备的一个巨头公司内,无论你的岗位是管理层还是员工,每个人都只是公司很小的一部分,总有一些人才想出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嘉谷也不例外。

从2010年开始,就有一些离职的嘉谷员工开启了创业之路。

对此,齐政是大力支持的,且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支持——想要创业的嘉谷系员工,可以把创业计划交由战略部审验,如果得到认可,不仅可以得到嘉谷的投资,还可以借用嘉谷的资源,如嘉谷实验室、嘉谷仓物流体系等,降低失败的风险。

几年下来,也有一批优秀的嘉谷系创业公司,犹如一支支嘉谷“编外”军团,正在业界崛起。

但是,其他创业派系给人的印象都是高大上,什么度娘的技术牛,阿里的电商牛……轮到嘉谷呢,真的是土里土气的“老黄牛”。

莫得法子,虽然没有简单复制老东家,但这些成派别的创业者大都体现了老东家的特质,在团队建设、管理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其创办的公司多多少少会有老东家的烙印——从嘉谷出来的创业派,可不就是“土味十足”吗?

这自然是玩笑之言。

事实上,从嘉谷出来的创业者,都有着做农产品项目的基因,虽然没有惊艳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创业公司,但在农业大数据、农作物管理、精准指导、自动化、交易市场、可追溯性安全、市场信息等细分领域,还是颇受投资人追捧的。

这样思考着,齐政说道:“能被总部特意挑选出来,你也看好,看来这次大概会有惊喜?是个什么样的创业计划?”

魏明轻轻点头,道:“是个互联网+农业的电商创业计划。”

咦,这就有点意思了,齐政挑了挑眉毛。

因为嘉谷崛起带来的效应,让世人强烈感受到农业领域涌现出的无限机会,互联网对于农业的改造热潮比另一时空早来差不多三年。

同是10年,电商巨头下乡,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一众农产品撮合平台、生鲜电商纷纷崛起。

互联网改造农业的切入点出奇的一致——打通农业的流通环节让产地直接对接用户,能极大提高农业效率,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在这一时期农业成为被追捧的掘金项目。

但结果一如另一时空。

从今年开始,一众互联网+农业的项目纷纷沉寂下来。其原因在于,实践之后,从业者们发现,互联网能改造的大多是离用户最近的分销环节,而真要深入到生产端,打通流通链,需要巨额投入以及漫长的时间等待。这对于想赚快钱的互联网公司和投资者都很难接受。

正是基于另一时空的教训,在这一波热潮中,作为农业行业当之无愧的霸主,嘉谷几乎按兵不动,只投资了一些从自家出去创业的技术服务类公司。

现在,投资界不得不承认,嘉谷对于农业的认识之深,不是一帮从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所能比拟的——互联网改造农业的口号已经喊了几年,但在大众的认知中,除了能在网上购买蔬菜水果(品质还极其不稳定)、出现了几款爆品农产品品牌(价格还很贵)外,似乎并无太大的变化。

真正能改造农业的,还得切入到上游生产端!

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有嘉谷系的创业者从电商领域切入,而且还能得到战略部的欣赏,这就相当难得了——没有可行性的计划,根本不会送到齐政面前来的。

带着几分期待,齐政翻开计划书。

“……参考嘉谷的农货中央处理系统,依托分布式AI技术,归集农产区地理位置、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等信息,并将产品匹配给消费者……”

“……鼓励用户去拼团、砍价,邀请朋友、家人等组成一个购物团队。借助于‘拼团’这一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起海量的需求,得以迅速消化掉大批量的当季农产品……”

“……基于平台数据和用户需求,实现小规模特色农业产品的半定制批量处理……”

拼夕夕的传说,自然而然的浮现在齐政的脑海中。

“创业者叫什么名字?”齐政眼皮跳了跳,莫非是某黄姓大牛?

“呃,是一位叫闫超的员工提交的创业计划。”魏明奇怪地回答道。

听到不是同一个人,齐政也不知道该不该失望。

再仔细看看,这份计划更聚焦于农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互联网农货上行平台创业计划,与记忆中的拼夕夕还是有着不小的区别——可以,这一脉相承的土味创业!

当然,这也无疑更匹配嘉谷的利益。

问题是,它有望成为本时空另类的拼夕夕吗?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