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灵阵先行,技术跟上3/3(2 / 2)

加入书签

从田间回来,陈建章就对齐政说道:“今年的大豆,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是大丰收。”

齐政心里暗道:“你老板我忙了个半死,要是没有大丰收,岂不是亏死了?”

但在具体产量出来之前,齐政也不知道灵阵对大豆产量能有多大提升。

因此他还是摇摇头,说道:“即使再怎么大丰收,也解决不了国内大豆的供给问题。国内大豆的供给一方面需要向自己的土地要;另一方面,需要进口。”

“你也知道了,我们将国际粮商得罪死了,要预防着他们下黑手,最好的办法就是拓展更多大豆来源。海外市场我来想办法,国内增产就要靠你们实验室了。”

灵阵先行了,技术也要跟上。

陈建章就点点头,“我国耕地资源有限,想要提升产量只能靠两个办法,扩大种植面积和改良大豆品种。”

“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唯一途径是与主粮作物轮作倒茬。通过粮豆轮作,在适度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同时,改善土壤肥力,实现粮豆持续均衡高产优质。东北地区最适合主推大豆-玉米轮作。”

“我计算了一下,实行粮豆轮作后,全国大豆面积可达到2.6亿亩,平均亩产按150公斤算,大豆供给能力可达到4000万吨以上,除保证食用大豆完全自给外,还可提升压榨用大豆的应急供应。”

齐政就笑着说道:“全国就先不要考虑了,我们还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不过明年在东北还是可以推行一下的。”

陈建章耸耸肩,继续说道:“当然了,提高大豆产量最直接的办法还是育种改良。”

其实吧,几十年前,小麦产量比大豆产量低,水稻、玉米产量也和大豆不相上下。

经过几十年的绿色革命,这些单子叶作物的株型改善了,种植密度大大增加,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只有大豆还在拖后腿。

现在小麦平均亩产可达800多斤,玉米产量可达每亩1500斤,而大豆在非常好的栽培条件下,也不过才能达到每亩400多斤。

“矮秆、窄叶、直立为主的株型改变,使得水稻、小麦、玉米产量翻了几番。”陈建章说,尽管每一代育种学家都有新品种,但大豆的绿色革命还没有最终实现。

齐政眼睛闪了闪,但没有说什么。

“东北大豆资源其实是全世界85%以上大豆产量的主要来源。但同样的遗传资源,经过美国育种专家的改良,现在平均产量200公斤左右。而我国大豆品种的平均单产仅为每亩120公斤左右。”

差距在哪儿?在育种工作上。

陈建章认为,美国的育种技术和理论结合得比较紧。而我们大豆育种要实现快速发展,关键要有好的思路。

“我建议嘉谷与国内农科所等单位建立了联合攻关模式,建立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我们嘉谷现在好歹有了一定体量,育种单位也更愿意跟大公司合作。”陈建章郑重其事道。

齐政一挥手:“这方面你来推进就行,既然落后,抱团取暖和联合发展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嘛,反正实验室的预算充足,你放手放胆,我撑腰撑胆!”

陈建章就哈哈一笑,随即想起什么:“对了,实验室最近搞出一点好东西,我觉得你一定会很感兴趣!”

“哦?”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