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出夫妻成长实录 第216节(1 / 2)

加入书签

“史书上曾记载,在灾年的时候,便有朝廷出银修缮房舍,这是为了让流民有事情做,有粮食吃,有银子拿,不至于恐慌闹事,又能救活他们。”

“这是好事,是仁心!”

“而如今,天降大旱,就有人立马散步谣言,说是天罚。天罚——若是老天真有天罚,那便该去罚那些贪官污吏,罚那些杀人放火的盗匪。而不是说陛下修建北城有错。”

他振臂一呼,“陛下有什么错!陛下当得起千古一帝,仁善爱民,勤政苛己,他什么错处也没有,他唯一的错处就是太过于爱民,他明明知道有人在趁机搅乱浑水,毁坏他的名声,但因这事情涉及天下百姓,他便不忍心百姓受苦,宁愿违反自己的原则,去写大赦天下的圣旨。”

说到这里,沈怀楠也已经泣不成声,“我朝陛下,大秦百姓之父,爱民如子,但他的民,却不理解他,臣心痛啊,臣等心痛啊!”

一时间,御书房里面啜泣不止,大臣们已经全数下跪,一个个哀声喊陛下,场面顿时感动极了。

沈怀楠心道大家都是唱戏的好手,就没一个哭得假的,都是情真意切。他任由眼泪流下,泪眼朦胧,然后不似刚刚那般激动,而是用一股平静的,安宁的声音道:“太子殿下常常因为陛下太过于勤政而担心他的身子有损,这是因为他是陛下的儿子,他跟在父亲身边,看见了父亲的苦和累。”

“天下子民没有看见过陛下如此操劳,他们不理解陛下,又在灾难之中,也能理解。”

“但是,我们这些臣子,也是如同太子殿下一般看见过陛下辛劳的,怎么就,怎么就能任由陛下去写大赦天下的圣旨呢?”

他说着说着哀声哭泣,伏地磕头,“陛下,求您收回成命,那些乱臣贼子,他们不过是想找个借口祸害百姓,蛇鼠一窝,就该乱箭射死!若是有老天真有责罚,也是因为他们有贼心,只要将他们抓住处死,老天必能欣慰。”

“陛下,臣愿意去江南赈灾,臣愿意跟随将军们去剿匪,臣要杀死那群贼子,让天下百姓都知道陛下的仁心!”

此话一出,老狐狸们哪里还肯让他一个人出风头,纷纷请命表忠心,太子则是感动,想不到在沈怀楠心里,他们天家父子如此好。

他也振臂一呼,“父皇,让儿臣去吧!儿臣要去替父皇分忧!”

皇帝很是满意。沈怀楠一番话说在了他的心口上,他有什么错?他已经是难得的明君了。

不昏庸不好色,不猜忌不滥杀,他实在是对得起千古一帝的名字。在他手上,大秦一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难道他称不得一个仁德之君吗?

他站起来,斩钉截铁的道:“那就依爱卿所言,命人去剿匪,杀掉那些散步谣言的妖人,再次加大救灾的银两。”

至于这个钱从哪里出,皇帝也有自己的决断。

一是省出来,二是让富商出。

这又是一桩事情。沈怀楠却不用操心这个事情了,他被皇帝直接派遣去江南赈灾。

这是桩好差事,一般这种事情,可轮不到沈怀楠这般的身份。他在陛下面前那一跪,真正的将他的名声跪了出来,这两天人人都在说他在御前的话。

折邵衣却又在给他擦伤药了。她叹气,“你就不能不用这招苦肉计吗?”

沈怀楠痛得嘶了一下,然后道:“没事,这般效果更好一些。”

他躺在榻上,脸不动,任由折邵衣擦药,手一直揪着她的头发玩。

“我要去江南了,你可别想我。”

折邵衣点头,“好啊。”

沈怀楠撒娇,“那你还是想一想吧。”

折邵衣眼神狐疑起来,“这是盛瑾安的招数吧?你跟他学撒娇了?”

沈怀楠将头埋进她怀里,“是啊,他说这招好使。”

折邵衣笑起来,“你可别学坏了。”

她道:“盛瑾安如今真成了鬼见愁。走到哪里,都要问一问对方有没有去青楼的。”

她感慨道:“现在不止是京都,就连其他地方也开始清查了。你知晓吧,八姐姐写信回来,说是在路上看见了一群卖孩子的,那牙婆要将人卖入青楼去,被打了八十板子,直接将人的命打没了。临近的几个县便不敢将姑娘卖去青楼了。”

“之前救下的那一群孩子都被送去了慈幼堂里。”

她小声的道:“这种事情禁是禁不了的,怕是暗地里还有人送进去。”

“我真想剥了他们的皮,砍了他们的子孙根。”

沈怀楠叹气,“无事,能有如今的效果,已经很好了。”

他道:“这是千秋的功绩,能救一个人,便能救一个人。”

江南大旱,朝臣们救灾,沈怀楠有他的战场,折邵衣也有自己的战场。太子妃娘娘放出了话,皇后娘娘千秋在即,她要给皇后娘娘积德,也要给皇后娘娘做一件天下最好的衣裳。

这是她的孝心。

积德便要行善,这些年京都西城所赚的银两都涌入江南,在那边设立江南织造厂。

虽然现在天下大旱,织造厂里没有活干,但是总有天降雨霖的一天,便将善织的小姑娘都买下来,将来教导她们如何织布,绣花,做衣裳。

一天一点米粥,便能救下她们的命。

织造厂里只收孩童,老人大人不收,但也可以做杂事。

江南地界的父母官也积极帮着牵线卖人,皇帝抬了手,也下了一道命令过去,但凡敢把姑娘往青楼卖的,或者逼良为娼的,便要打死。

虽然没有禁止住所有的人,但因确实公开打死过几个人,镇住了不少人。不过也有暗窑,甚至有父亲让女儿带了男人回家来卖的,这种就制止不住了。

这个无法制止。

每日里,从各州慈善堂送去的银子都去了江南织造厂。当年那些在京都官绣做过事情的姑娘们嫁去了各州,她们没有失言,嫁去了一州,便努力的做慈善堂,绣坊,这几年里,天下绣坊几乎都被她们笼到了手里。

厨娘,绣娘,梳头的娘子,首饰等等,让女子可以行商的行头更多,赚的银子也更多。

听闻江南卖儿卖女,大多数要被卖去青楼,小倌馆,太子妃为皇后娘娘积德□□们,天下妇人们都在各州慈善堂的牵引之下,捐了银子和粮食,衣裳送去江南。

民心所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看见了实际的好处,但凡有心的父母也不想把孩子送去那虎狼之地,慢慢的,都送来了纺织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