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废立(2 / 2)
而诏书被撕毁,也不可能有人站出来给你作证,虽然种拂口口声声的说,的确有这么一份诏书,但自从种拂投靠董卓之后,名声也就变臭了,他说
的话,又有几个人相信?
不过董卓也并不在意诏书,若不是李儒和种拂两个人强烈要求的话,董卓根本就不会弄一个假的诏书出来,这个在凉州苦寒之地长大的汉子有着十
分明显的关西大地风格,能用武力解决的事,绝对不会去动脑子如今的整个洛阳城,董卓说一句为所欲为绝对不过分。
袁绍的反对并没有什么用,登基不过一个月的少帝刘辩被吕布从龙椅上拉了下来,成为了弘农王,而陈留王刘协则成为了新的皇帝。
若只是如此,也还罢了,董卓做得有些过分,但多少还有些道理,但接下来的事,却让董卓成为了众矢之的。
当天夜里,袁逢亲自前往董卓府中,跪地痛哭,为袁绍求情。
董卓洋洋得意,想当初他第一次来到洛阳的时候,根本没人知道他是谁,但现在嘛
要知道,袁逢可不是一般大臣,撇开他四世三公的身份暂且不谈,光是当朝太师的身份便让袁逢十分的不一般,更别说他的为官多年,提携过的后
生晚辈不知繁几,说句门生故吏满天下绝对不过分,名望更是天下无双。
能让袁逢服软,这让董卓十分得意,但是在其他人,尤其是受过袁逢提携的人眼中,董卓的行为却是大逆不道。
张温可以说是死有余辜,但丁管却是枉死的,这擅自斩杀朝中大臣的罪名跑不了。然后又是废立,凭你董卓的声望,你有谈这事的资格吗?
最后便是让一个年仅古稀的三公名士跪在门前,除了没有篡位,董卓可以说是把得罪人的事全干了一边。
要知道,大汉不兴跪礼,哪怕是平日里上朝,百官都是站着给皇帝行礼,然后便能坐下,只有轮到自己说话的时候才会起身,对比一下的话,董卓
的行为便更加可恶,难不成你董仲颖比皇帝还尊贵?
只是袁家都认怂了,谁还敢站出来指责董卓呢?
当然,董卓没能也没敢把袁绍怎么样,当殿斥责董卓的袁绍不仅没事,还摇身一变成为了渤海太守,袁逢和袁绍叔侄俩的目的可以说全部达到,董
卓的名声臭了,袁绍也成功外放,除了损失了一点颜面之外,袁家毫发无损。
至于皇帝,不,准确的说应该是废帝,如今的弘农王刘辩和何太后,则被董卓关进了长乐宫,那个刘宏死去的地方。
何太后每日不断地咒骂董卓,刘辩却没有多说,他本来就是个不争的懦弱性格,而且他对皇帝这个位置也着实没什么兴趣,就这么安安稳稳地和何
太后、唐妃长乐宮生活了下来。
总得来说,公元187年,是精彩的一年,是混乱的一年,也是注定留下很多谜团的一年。
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大汉的皇帝换了三个,而年号则用了四个,从汉灵帝的中平,到刘辩登基时被改为了光熹,可随着何进的死和董卓的进京
,年号又被改为昭宁,在一个月后,随着新帝刘协的登基,年号最终成为了永汉。
先不说这一年发生的事,仅仅是这四个年号,想必就能对后来研究这段历史的人,造成不小的困惑。
至于年号的选择,那也只不过是一个讨彩的说法罢了。永汉,永汉,大汉永固嘛,变更一个年号,使得董卓那臭不可闻的名声稍稍好上一些,何乐
而不为呢?
而众人的官职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袁逢被挪到了太尉的位置上,太师的职位被董卓自己占据,其余各人也都有封赏,就连和董卓不对付的张扬都得
了一个平北将军的头衔。
再然后,便是谣言四起了,什么前十二,后十二,万马千军走关东,什么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还有什么代汉者,
当途高,反正是说法不一,至于形势的话,大多是以民谣的形势在洛阳城中流传,至于到底是谁传出了这些民谣,根本无人知晓。
这些说是民谣,其实算是谶语,谶语在大汉很流行,最流行的莫过于原本历史上那句代汉者,当途高。不过谶语这种东西,虽然冠以神鬼的名号,
大多是有心之人编造出来的,目的不一而足,但肯定不会是什么神神鬼鬼就是了。
不过随着这些童谣的传唱,天下有心之人却都在暗中猜测,这天下莫不是要改姓了?而自己,有没有机会问一问这鼎的轻重呢?
于此同时,远离混乱中心的曹操没有就此沉寂下来,反而加快了准备的脚步。
自从何进和袁绍决定召四方诸侯入京的时候,曹操便预感到了一场大动荡即将到来,开始暗中准备。
而洛阳发生的这一切,无不都在显示着,他的预测并不是空穴来风。系统的事,伶仃再次解释一下,书写到这,乱世才要刚刚开始,后面还有很多
,所以前期伶仃不太想召唤太多的名将,想给三国本土武将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所以很多时候伶仃在刻意地避免使用系统。毕竟伶仃是想讲一个关于
主角的故事,而不是一个系统的故事,后期自己会增加召唤,大家放心就是。至于未来战士什么的,召唤出来谁还能打得过主角,计谋之类的还有什么
用?所以是不会出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