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踏征途 将旗出(2 / 2)

加入书签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正是这样平凡朴素的几个字,却胜过千万条大道理。再加上主将卫青的严格要求,黑鹰军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敢于懈怠。

不过今天的气氛有些不同,不管是在长乐塬上的留守军营,还是在终南山下的各个训练场里,黑鹰军将士们脸上都泛出压抑不住的兴奋之色。虽然不敢大声喧哗,不过都在悄悄议论着即将会得到证实的一个消息。

这个消息不知道是从哪儿最先传来的,今天一早就开始在将士们中间流传,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还认为和从前的几次一样,是有些人想上北疆前线立功想疯了,又编造出这样的谣言,如果被严肃的卫青将军知道了,少不了又会挨一顿军棍。

可是不长时间以后,所有人的心中都开始踊跃起来,因为,黑鹰军主将卫青,被皇帝派来的特使钦命传召到长安去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预感到,这次很可能会是真的!朝廷终于要启用黑鹰军了,这就意味着,北方长城沿线要与匈奴人正式对战了。这个消息虽然还没得到证实,但已经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卫青离开军营还没有进入长安城的功夫里,就已经传到了每一个黑鹰军将士的耳朵里。

毫无疑问,所有听到消息的人,都盼望着他们的推测没有错。自从那年在雁门关外,以一千五百众大破匈奴两万多骑兵以来,黑鹰军从上到下都盼望着再来一次更大的胜利。

这样的情绪,不仅存在于将校们的心中,就连普通的黑鹰军卒也同样盼望。一把长久淬炼的宝刀,如果没有机会去沙场染血,它的锋芒终究不会锐利。经过元召长期以来的灌输,巨大的荣誉感早已深深地渗透进他们的血液中。盼望在沙场上证明自己能力的强烈渴望,使这支军队已经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力量。无所畏惧,视死如生!

现在的黑鹰军早已脱胎换骨,比起当年的战力,又不可同日而语。黑鹰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两万五千余众,分成三个大营驻扎在终南山至长乐塬一线。主将卫青,下面是八个领兵校尉,他们分别是曹襄、苏建、公孙戎奴、张次公、周霸、韩悦、关喜、李望。

这八个日后被载入大汉名将录的人,现在的军中身份也不过是区区带兵校尉而已。其中曹襄等七人和卫青一样,都是出自最先来到长乐塬的那五百骁骑营,而关喜的身份有些例外,他当年被元召从右北平带回来后,拜入其门下,做了元召的弟子。这对于关喜来说当然是莫大的机缘。

前些日子,元召拜将东征,带走了公孙戎奴和张次公两人,那哥儿几个是老大的不情愿。整天窝在这里练兵有什么意思啊,哪里比得上去真刀真枪来的真实,不过没有办法,都在心里怏怏不乐了好长时间呢。现在好了,如果真的能北征匈奴,那就得偿所愿了。

他们的猜测并没有错,这次他们终将如愿以偿。当卫青跟随着传召使进入未央宫朱雀门的时候,不用多说,他早已从守卫的几个昔日羽林军兄弟眼中明白了一切。那几个羽林军侍卫暗中给他传递祝贺信号之后,看着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无比羡慕。曾几何时,他们都是相同的宫中侍卫,现在卫青即将拜将统领大军,挥师北上,又是何等的威风!

皇帝刘彻在偏殿之中召见了卫青,看着这个气宇轩昂的高大身影从殿门之外逐渐的走进来,他很满意。作为卫子夫的亲弟弟,当初在建章宫皇帝对他的印象并没有多么深刻。真正对他重视起来,是从元召提名他担任黑鹰军主将开始的。

在皇帝的心目中,既然是元召看重的人,一定会有其独特的过人之处。看看严助、终军、司马相如、张骞等这些经过他大力举荐的人,皆是良才。而对于重要卫青,皇帝更有一番别的心思在其中。

皇帝在不久之前已经昭告天下,立建章宫卫子夫为大汉皇后,册封大典的日子也已经定了下来,就在今年冬尽元旦之日。卫皇后出身寒微,将来要想真正的以皇后身份母仪天下统领后宫,光凭着皇帝的宠幸是不够的。尤其是为了保证太子刘琚储君地位的安稳,更是需要给他们母子一个坚强的后盾。

在皇帝的构想中,卫青就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只要事实证明他有这个能力,那么,他未来的前途将会无限广阔。这既是为了他们卫氏家族着想,更是为了保障未来社稷的安稳。

更何况,不管是建章宫还是卫青,都与皇帝刘彻属意的将来朝堂重臣元召渊源深厚,有这几层关系构架,刘琚储君的地位必然会稳若泰山。

“卫青,朕今日拜你为车骑将军,帅麾下人马即日北征匈奴……盼你不负朕望!”

已过而立之年的卫青拜伏在阙下,郑重施礼毕,抬起头来时,面色坚毅,伸双手接过了拜将诏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