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男儿心胸当似虎(2 / 2)

加入书签

元召也淡淡的笑了起来,随后他拱了拱手,语气中带了几分真诚的尊敬之意,说道:“不错,先贤的思想精华,正是需要我等后辈好好学习的。我虽然年幼,所学不精,却也读过《礼》,记得其中有句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明示有事也。而儒家的孔子也说过:吾何执,执射乎!更有《诗》云: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由此可见,弓箭大射之礼,从古至今不管是天子、士大夫还是庶人,都是相同的,都是加以鼓励而不是禁止的。”

听他引经据典的这么一说,大殿内的许多朝臣不禁心中吃惊,重新抬头审视这位小侯爷一遍,真是没有想到啊,此子不仅武勇韬略过人,竟然连如此深奥的经书至理也研究的这么深?难道真的是能者无所不能?

不仅皇帝和他们吃惊,就连公孙弘都是心中一震,元召小小年纪,对儒家经典已经如此精研,实在是难能可贵,不由得佩服的拱了拱手:“元侯博闻,正是此理!”。

元召点头致谢,却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往下说下去:“至于世间作奸犯科为恶之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没有能力完全清除掉的。他们有时候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因为携带弓弩而致罪吗?如果今天朝廷真的制定下禁弩的法令,束缚住手脚的只是守法的良民而已。到了那个时候,为恶者依旧持之以作恶,而安善平民却失去了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此消彼长,只会令得恶人的势力更加嚣张,而大大增加郡县的治理成本和难度,这是最不可取的。所以,禁弩之议,微臣是万万不能附和同意的,请陛下三思!”

话音落地良久,大殿上下一片寂静。终于,轻轻的击掌赞叹从御座上传来:“元卿,此言大善!丞相及众卿以为如何呢?”

丞相公孙弘躬身心悦诚服:“陛下,元侯高论,令人佩服!这正是谋国之言,臣愿意收回建议,还望陛下恩准。”

随后,接二连三的赞同之声开始在含元殿上响起,不必说皇帝已经首先称赞了,平心而论,元召的一番言辞,正是堂堂正正的大国牧民之风范,但凡是持正之臣,无不从心底佩服。

皇帝刘彻非常高兴,今天的大朝会,可以说是十分成功!决策的几件大事,都是对大汉王朝有着深远影响的。更换皇后,并没有引起大的波澜,皇帝自然清楚,元召对窦、卫两家的影响力,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开通西域举兵西征这件事,更是得到了所有臣子众志成城的拥护,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踌躇满志,自不待言。

相比较起这些,元召的成长更是令他高兴。 这小子一天比一天更加具有了朝廷重臣的模样。一代名臣的气度已经初步显露出来,如果他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开始成为朝堂上的栋梁,那么,自己以后的大汉三代君王近百年的社稷安稳,就能够得到保障了。作为皇帝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一点更令他安心和宽慰的呢?

皇帝哈哈大笑着宣布退朝,他兴冲冲地奔向了后宫,今天的这种喜悦和兴奋,他要去找一个人好好的分享,那就是即将成为大汉新皇后的卫子夫。他觉得,这将会是另一个全新的开始,大汉帝国,从明天起也许将会与从前再不一样了!

接受了同僚们一路称颂和赞叹的元召走出未央宫,朱雀门外早有崔弘和小冰儿等人在等着他回府。马蹄踏过长安的街道,元召眼底掠过市井繁荣街肆间的热闹,心中情绪有着微微的起伏。

但愿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够让这个时代和这片土地,变得更好些,再好些!这毕竟是汉民族后裔祖先们的栖息生活之地,如果没有这些先人们的开拓和进取,又何来后世的巍巍华夏,赫赫中国。

其实在今天的朝堂上,有一个隐藏在他心中更深的期望,他没有表露出来。那就是他希望延续自春秋战国以来的那种“尚武精神”,永远不要在国人心中泯灭!只有一个具有烈烈威武的民族,才是一个强盛的民族。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只要这种精神深存在骨子里,那就永远不会受到屈辱和屈服。

不仅是大汉的军人需要这种精神,身为大汉的每一个子民,也要具备这种精神。这是一种人格的自尊和自强。一个国家可以凭借此而雄霸四海、威震八方。一个人可以凭借此而独立自由、不屈不挠!既然这种尚武精神的传承,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让它断绝过,后人又有何理由不去继承呢!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消磨尽了这种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沦为丧失了嶙峋风骨的奴隶,每天过着苟苟且且仰观鼻息的生活,那他连自身的权利都没有勇气去抗争,等到外敌入侵、国家危难的那一刻,难道能指望着这样的人拿起从未摸过的弓弩,去奋勇杀敌不惜此身吗?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绝不是一句只用来鼓舞人心的空泛口号。长安街头,阡陌巷口,元召用力拍了拍战马,踏碎残雪后,激荡风云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