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国师_133(1 / 2)

加入书签

或许是韩非心中一直藏着国家的安危,所以休息也没能休息好,他的脸色看上去有些泛白,眼圈青黑,显得他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太好。一般的江湖术士,看见他这副模样,定然开口直接断言他,将有霉运。

这也不是没有依据的,气色不好,定是由心而起。心中藏着事,才会难以安眠。而能为自己带来忧虑的事,那不是祸事?又是什么?

所以才有人说,学会心理学和半吊子医术,你也就能给人算个命看个相了。

韩非的五官生得平平无奇,但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却有种说不出的魅力,而且他浑身气质温醇,一看便知是满腹才识的人物。这样的人,面相受影响,应当也是有着一个好命格的。但他脸上也有一大败笔。

李信生了一双鹰眼,得徐福一声“美目”的称赞。

而韩非却生了一双象眼。

象眼细长清秀,瞳仁部分极少,常给人以和气之感,曾有言:上下波纹秀气多,波长眼细均仁和。便指生有象眼之人,一生和气顺遂。而其中有部分人,擅长算计,天生聪慧,为人十分理性。韩非便属于这部分人。他生而聪慧,又富有理性。他一双眼眸,原本应是坚定清明的。但染上几分浊气的象眼,就失去原本的美好寓意了。

原本应当一团和气的人失去了和气。

原本理智的人,却因为家国而失去了理智。

再有聪慧又如何?

没有这份和气去中和,象眼就从吉便变成祸了。

他一旦在嬴政跟前失言一二,那祸不就跟着来了吗?

人的命格就是这样奇妙,心境的不同,便会造成面上显示的不同,因而也能观到你之后会有祸还是有福。说人的命格由天命来主宰,但算命其实就是从另一方面证明,人的命运很大一部分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不知道韩非能把握得住自己的生机吗?

“韩子好相貌,也生了一双好手。”徐福收回目光,开口先称赞。先扬后抑,这是忽悠的基本方法嘛。

嬴政看着韩非的目光顿时更为锐利了。

他若是知道,这番话当初徐福早就对李信说过了,那嬴政肯定更是醋意大发了。

韩非打了个激灵,只觉得徐福看向他的目光似乎都变得意味深长了起来。

这……这徐典事究竟是要做什么?

徐福不知韩非的思维已经跑偏了,他直起身子,立于殿中,道:“不过可惜了……”

韩非一顿,“可、可惜什、么?”顿时什么旖旎的味道都飞走了。

“韩子的眼睛生得不好。”

韩非呆了呆,这徐典事是说他瞎了眼?看错了韩王?

“韩子可还记得自己的初心?”徐福突然问道。

这是哪儿跟哪儿?李斯都懵了懵,没明白徐福所说的话前后有何联系,不过他和嬴政都对徐福有着绝对的信任,所以哪怕心中疑惑,也没有出声插一句话。

韩非不解,但出于礼貌,还是答道:“韩非所、所学,自、自是为了还于、天、天下,造、造福百姓。”

还有句话他没说,但徐福心中也清楚。凡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肯定都想要一展抱负,只有报复得到施展,才能谈还于天下,造福百姓。

而现在韩非连个施展抱负的去处也无。

韩非看着徐福的目光闪了闪,难道这徐典事就是想要借此说服他留在秦国,为秦国出力?

韩非心道,徐典事实在太天真了。他若是会动摇,早便动摇了,也不会甘愿留在韩国,埋头著书,也从未想过要到他国去。

徐福摇头,口气并无叹惋,但却十分漠然,那种漠然,就像是带着几分轻蔑的味道,瞧不起如今韩非的所做所为一般。

这样的目光刺痛了韩非。

“原来韩子未曾忘却初心,那韩子为何变成了这幅模样?”

“什么、什么模、模样?”

“自私。”

闻言韩非自然色变,当即怒道:“韩非何处、自、自私?”

“韩子目光已经不如过去澄澈了,韩子的双眼染上了浊气,那是私欲的浊气。韩国国弱,国君不道,国力日益衰弱,韩国百姓何谈未来?而韩子眼中有的也不是韩国,韩子眼中只有韩国的王室!只有那韩王!韩子一时自私,才与韩王合谋,将郑国送到我大秦来!如今韩子可还敢照照镜子!瞧一瞧你那双眼,变得如何的浑浊不堪!”

其实徐福是真的在瞎扯。

人的目光哪里是那样好分辨的,他是辨认目光极为老练了,韩非就算这个时候去找面镜子来,也什么都看不见啊。更何况这个时代的镜子,能看清脸上的五官就已经不错了。

韩非空有一颗能言善辩的心,他的嘴却是丝毫不给面子。

韩非被堵得说不出话来,满腔的话要说,最后却只化为了干巴巴的一句,“你、胡说。”

徐福点到即止,韩非是聪明人,他自己会思考,说多了,他反倒认为这是秦国为了留住他的手段。

“韩子的手也有些问题。”徐福陡然转了话茬。

韩非面带薄怒之色,不再搭理徐福。

李斯此时就出声,接了徐福的话茬,“徐典事不是说我这师兄有一双好手吗?如何又有问题了?”

徐福看着韩非的目光依旧是漠然的,他淡淡道:“因为这双手告诉我,韩子命不久矣。”那目光和语气,甚至还带着两分怜悯。

这话可比刚才的话分量更重了。

韩非脸色大变,“徐、徐典事不喜我,又何、必咒我死?”

就连李斯的脸色也微微变了,忙道:“请徐典事细细道来,我师兄为何命不久矣?”

见李斯信了徐福的话,韩非脸上怒色更甚,还隐隐瞪了李斯一眼。他看向嬴政,道:“秦、秦王,何必、如此羞辱、于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