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一篇辞赋引发的外交事件(1 / 2)

加入书签

第八百三十四章 一篇辞赋引发的外交事件

平心而论,赵侯伊华写的这篇《夏都赋》的确不错,辞藻华丽,用词优雅,甚至于细微之处,都可见识赵侯伊华的文字功底,比之当世大家,也一点都不为过,如果没有人代笔的话,仅凭这一篇《夏都赋》,赵侯伊华甚至就可以称之为文学大家!

就连薛王妫翊这个从来没有去过兴夏王都的人,读来都好像身临其境,亭台楼阁,历历在目,甚至于让人产生出一种悠然神往,而且流连忘返的感觉来!

如果不是这篇《夏都赋》其中的一句“薛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话,就连薛王妫翊,恐怕也得为之击节叫好,赞一声妙!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句,却让天下所有读到这篇《夏都赋》的人,都因此而憎恨上了薛人!薛王妫翊,更是几乎被这一句直戳心窝子的话,气得吐血!

薛人一炬,薛人一炬!一把火,可不就将这天下之都,美轮美奂,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的人间仙境,化作了一片焦土么?这让读者看到这一句的时候,怎么可能不义愤填膺,甚至因此而记恨上薛国?就连薛王妫翊,看到这一句的时候,甚至都因此而为兴夏王都感到后悔,扼腕叹息,何况是其他人了?

而那些因为薛军的一把大火,不得不从兴夏王都中逃亡出来的夏人,更是每每看到这篇《夏都赋》,便忍不住泪流满面,伤心不已!兴夏王都虽然早就已经没有了昔日作为大夏王都的繁花似锦,但对于这些逃亡的夏人来说,那却是他们的根,是他们永恒的家园!

而如今,他们的家园,却因为薛人,因为薛人的一把火,就烧成了一片灰烬,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因此而背井离乡,流亡列国,甚至于子孙后代,都只能从赵侯伊华的这篇《夏都赋》中,通过文字,去想象他们曾经繁花似锦的家园!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夏人,甚至包括被薛国灭亡的卫国,因此而流亡列国的卫人,全都因此而记恨上的薛人,记恨上了薛国,对薛王和薛国,甚至可以说是恨之入骨!

而且,也正因为此,自从这篇《夏都赋》在列国传扬开来后,流亡在薛国境内的夏人和卫人,甚至包括流亡到了薛都大邑城中的夏人和卫人,对薛人的仇恨,更是呈现出了一种爆发性的增长,以至于在薛都大邑城中,在短短的十几天里,就发生了不下于三十起夏人或者卫人,仇杀薛人,甚至是行刺薛国官吏的事件的发生!

而在被薛国占领的卫国故地,包括柁樟郡和卫宁郡、隆城郡,以及卫都亳邑,这种仇杀、行刺暗杀薛人或者薛军,甚至是薛军将领的事件,就更多了!甚至于在卫宁郡中,更是出现了小股卫人的散兵游勇,打着卫帅公子央或者大夏王室宫廷禁卫大将军蒙骜的旗号,起兵反薛的事件!

这些事件虽然都很快就被薛国驻扎在这些卫国故郡的薛军平息了下去,甚至根本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浪来,但这些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的反薛斗争,就像是野火烧过的原野一样,春风一吹,顿时便又死灰复燃,甚至于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卫国公子卫苏,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借助这股春风,并且以卫都亳邑城外的岙山作为根据地,面对着进山围剿的薛军,很是打了几次胜仗,虽然每一次的胜仗都不是很大,也就是利用地势之利,击败一次两次薛军的进剿,斩杀几十个,最多一两百个薛军,但这些规模不大的胜仗,在卫苏派出去的斥候,有心的夸大宣传上,却对鼓动卫人的反抗,起到了绝大的催化作用!

甚至于,在隆城郡,卫宁郡,都有打着卫国公子的旗号,假借卫国公室之名,学着卫苏,起兵反抗薛军的举动!

而在兴夏王都,流亡的夏人,更是在《夏都赋》的感染下,也在卫人的激励和鼓动下,对薛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对于一把火烧掉了兴夏王都,毁掉了他们家园的薛人,夏人对薛人的仇恨,可比卫人对薛人的仇恨更加的深,也更加的大!

而且,当初便是一个夏人的义士,从兴夏王都南门城门洞中,射出的一支弓箭,结果了薛军主帅公子懋的一条老命的!流亡的夏人中,更是不乏以此为借口,自称便是一箭射杀了薛军主帅公孙濯的义士,以此号召夏人卫人奋起反抗薛人薛军之人!

总之,随着赵侯伊华的这篇《夏都赋》的广为流传,在整个薛国,包括才被薛国强行并吞的卫国旧地和大夏王都,甚至于连薛国的盟国,出兵共同讨伐攻打卫国的中山国内,都因此而变得动荡不安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