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 男儿毫气,各不相同(1 / 2)

加入书签

檀州,韩世忠大营。

主帅帐内,几个哨探浑身是血,被人扶着坐在椅子上。

韩世忠等几个主要将领,围着他们,细细询问。

“女真兵马频繁调动,在松子岭一带,有大军驻扎,而且一直有物资运抵。”

韩世忠低下腰,问道:“大概有多少兵马?”

“看旌旗和营帐,不下十万。”

帐中顿时响起一阵惊呼,韩世忠点了点头,眼皮一抹,道:“看来是又要打了。”

“前段时间,王禀派人来说,野狐岭的完颜娄室,也有增兵之举。如今看来,这几个都是宗翰的人,这厮一直想要南下,也不排除是他故作姿态,引俺们军马出击,他好有南下的借口。

宗翰在金国地位不低,他若是一直贼心不死,鞑子南下是早晚的事,俺们不能傻乎乎地等着挨打,马上上报朝廷,再讨些兵员盔甲,等着开战便是。”

韩世忠到汴梁,参加过杨霖封王的密谋,他心里清楚少宰不想现在打。

他在等更好的机会,少宰说过,有八成的胜算打起来都有两成几率败北,他在等九成甚至十成的胜算再打。

杨霖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他知道新政的厉害,只要步入正轨,国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飞跃。不过韩世忠作为一个宿将,对此并不了解,也不认同,在他看来若有六成胜算,就该追亡逐北,杀出长城。

这几年下来,长城兵团的战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几次大战,锻炼了将士,充足的粮饷、日夜的操练、完备的后勤,让整个大营中战意满满,气势如虹。

朝廷派来的文教教官,初时觉得聒噪,后来学多了,韩世忠惊奇地发现,竟然有助于提高军纪。

刚刚拿下的幽燕之地,经过金辽宋几次易主,当地百姓已经是十存三四。

朝廷设立的奖惩机制,让许多营中将士,拥有了土地。

前段时间新政推行,又有很多的地方吏目、差役需要人手,于是很多将士都举家搬迁至此,成为了幽燕人。

他们在此生根,也更加安定起来,军营中的氛围,已经和先前大有不同。

韩世忠虽然自诩为良将,但是自问也是做不出这样的改变的,只能说朝廷的新政,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几匹快马,从军营中奔出,卷起一路烟尘,直奔汴梁。

和平了不久的边关,再次厉兵秣马,准备开战。

---

复辽城内,耶律大石站在城楼,这片土地上已经没有了敌人。

远在波斯的塞尔柱帝国,是如今西亚的霸主,也已经派人前来修好。

耶律大石心中清楚,在自己的这个大辽附近,如今唯一的敌人,就是这个塞尔柱帝国和反叛了他自立的花剌子模王朝。

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都曾经盛极一时,占领了后世的整个中东和现在辽人占据的高加索一道。

在历史上他们也都曾经败于耶律大石的西辽之手,不过如今耶律大石为了躲避更加强大的宋、金,一口气跑出了漠西,失去了蒙古诸部的支持,也得到了更稳定的环境,和更安逸的领土。

耶律大石的目光,已经放在了西边,一个地方不许有两个强国存在,这是耶律大石这类人的共同想法。

这类似于一山不容二虎,当初赵匡胤,也说出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一阵脚步声之后,几个官员跟着相国耶律鑫登上城楼,见到耶律大石后,上前拜道:“陛下,塞尔柱人的使者,已经到了城内。”

耶律大石点了点头,笑道:“朕在城头,已经看到了他们的仪仗,这些人还真是豪奢,一个使者的马车,也用金布遮盖,是怕朕不知道他们的富庶嘛?”

耶律鑫上前一步,问道:“陛下,难道要远征塞尔柱?”

耶律大石摇了摇头,说道:“你有没有仔细想过,当年俺们的幽燕和云内,是怎么一步步丢失的。”

耶律鑫咬牙切齿,恨道:“都是宋人无耻,居中使了奸谋。”

“计策只有管不管用之说,哪来的忠奸之分,宋人拿回幽燕的过程中,先是和大辽议和结盟,又在居庸关和金人议和,马上撕破脸皮重新和大辽议和。短短一个月内,他们几乎是兵不血刃,拿到了幽燕,还打退了威胁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女真东路军,杀了主帅吴乞买。”耶律大石说起旧事,丝毫没有挫败感,那段时间他可是作为杨霖的俘虏,在城中被囚禁了很久。

“做大事者不能因为你在一件事中失败过,而选择逃避,不去回想。朕时常对此事反复琢磨,宋人用最小的代价,拿下了最大的利益,这就是好计谋。现在塞尔柱和花剌子模,彼此互有争斗,若是我们悍然南下进攻,反倒会让他们结盟起来,对抗大辽。朕要用宋人当初的计谋,为我们大辽拿下这片更加广袤的疆土。”

耶律大石看着金光闪闪的使团,脸上流露出自信地笑容:“远交近攻,先和塞尔柱结盟,共取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是突厥人种,当初也是从契丹旧土被打出去的,那时候他们面对的是盛唐。

这些人被赶出了东亚草原,在西亚为所欲为,一度成为波斯的主人。直到后来,被同样来自东亚草原的铁木真的远征兵灭国。

塞尔柱帝国垂垂老矣,这个花剌子模却是刚刚崛起,以前作为极盛时期的塞尔柱的附庸,一旦他们衰败,就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这样狼一样的种族,是不会和自己刚刚建立的新辽和平共处的,耶律大石心中有数。

他此时还不知道,如今正是自己脚下这片土地,难得的一阵宁静平和的发展期。在这段时间,这片土地上,逐渐凝聚出自己的民族,阿塞拜疆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