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被点拨(1 / 2)

加入书签

阳曲清理陈案的事情,散播开来,推波助澜,各县的知县,也瞅准了机会,把案子清了清,搏了一个为民做主名声。却把这个恶名,和那些他们不敢动的案件,上交到了府衙。

陈初六倒也对得起这些人,把这些担子,一个人担下。这些案子,都是涉及到大族的。陈初六把温志、温惠被捉到了府衙之后,先拿他们开刀。正如之前所说,这个温志把他那个侄子温润甫抬出,只是狐假虎威,而且只能吓一吓百姓。

世家大族,在唐代以后,渐渐式微,不过是人多而已。比如温家,在太原这块地面上,士农工商都有人在。只可惜,这群人内部,早已经没有能统领全族的一支,而且分化严重。比如温润甫那一支,基本搬去了汴京,而且根本看不起温志。温润甫作为一个御史,要是有人知道他有温志这么一个叔叔,还会借机整他。

温家在本地,倒是有一些小官小吏,可谁愿意得罪陈初六帮他?其余大族,更别想了。温志想用黑一道的势力,这是方便了陈初六。现在的陈初六,没别的,就是一个穷,秋收之前,压根就没什么收入,手里没有现钱。一场清理案件的风波之后,杀鸡儆猴的效果出现了,那些大族的人,纷纷献媚起来,外强中干。

陈初六想起马姓哲人的论断,封建阶级的妥协性是最强的。说白了,就是欺软怕强。遇到弱的,敲骨吸髓压榨尽他们也不心疼,遇到强的,逆来顺受摇尾乞怜也不丢脸。除了这些一盘散沙的大族,还有底层的那些胥吏。这些人里头,对陈初六的看法分成两派,有的极为不满,有的却吹捧备至。这样一来,倒也没什么风浪。

影响稍大一点的,反而是陈初六没有想到的,那个大王庙的能量,不是一丁半点。经过吴先生的点拨,陈初六入太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信,建立阳曲周刊。周刊创办以来,颇为百姓喜欢。本以为靠着阳曲周刊就能打赢舆论战,但还是没料到,那群和尚的本事更大。这倒也难怪,毕竟人家是念经的。

别看没弄赢和尚,这周刊在杀子奉母一案的定性上可立了大功。周刊在杀子奉母立场鲜明,持批判态度。百姓拥护,没有酸儒伪道德者站出来胡说八道。后续清理案子,周刊也把官府颁布的告令,成功传达给了百姓。那些想无中生有、造谣生事的人,这次都没能得逞。

这番杀鸡儆猴,陈初六的目的达到了,但大王庙的事情,还如鲠在喉。因为本地士子,竟有不少信佛的。百姓好取信,可这些读书人,不好对付。陈初六让寿乐山请本地士子前来有书会,竟然有很多人不肯来。这就尴尬了,堂堂状元,一府正印,竟然连本地士子都不给面子。

“先生,弟子新作了一篇文章,请先生指点。”陈思怀揣着几本书,将文章放在陈初六眼前,见陈初六茶杯空了,又放下书,去把水添满。

“唔……”陈初六接过来一看,只见题目是‘掘炭者说’,看了几句,开颜一笑道:“你这是在模仿柳河东的‘捕蛇者说’?”

“嘿嘿,被先生看出来了,正是如此。”

“不成不成,文章哪有这么作的?这样取巧,可不行。你要细琢磨柳河东如何起题、如何叙事、如何破题、如何起讲、如何束论、如何收题,而不是照着他的遣词造句。你看看,这里面还是对为师的吹捧之词。”陈初六摇摇头,面上却是欣喜,陈思怀能做到这一步,其实是十分不错的了。

“是,先生。”陈思怀挠挠头,又将临摹的字帖拿出来给陈初六看。看着看着,陈思怀看出来了陈初六有些心不在焉,便道:“先生可是为什么事情在发愁?”

“唉,”陈初六长叹一声:“最近忙了,我都没什么时间给你解惑,得亏你是能自律,眼下确实有些烦心事。思怀,你信佛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