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结婚日记 第61节(1 / 2)
有说有笑的解决了两件大事,苏榆见形势良好,顺势提出:“我也有个提议,咱们厂是不是应该建栋实验楼,这样一来,更有利于我们的研发工作。”
“这主意好,算我一票。”话音刚落,钱总工瞬间表态,其他如李总工他们也接二连三的赞同。
“如今的条件还是太艰苦了,从办公室走到实验室要十来分钟,时间都耽搁在路上了,哪还有精力想实验。”
张厂长苦笑,这群人更是要好好哄着,还指望他们给厂里赚钱呢。
果然,他还没发话,高厂长已经抢着道:“建,都建。”
这个会开的皆大欢喜,只有张厂长略显心疼。
郭副厂长因为上次的事被调走了,现在邱主任管着后勤,新官上任三把火,邱主任这三把火已经烧了两把,可不得好好表现表现。
因此会一开完,邱主任就去联系了建筑队,还有相关建筑材料的购买,水泥多少吨,砖头多少块,钢筋多少根,机械厂建了这么多宿舍楼,早已有了成例,因此倒也称不上手忙脚乱。
耕地机各方面的性能调节好之后,苏榆又回了电机研究组,她的电饭煲还是个半成品,这个一旦成功肯定要走进千家万户的。
吸取上次洗衣机的教训,苏榆做电饭煲已经有了成算,造价不能太高,功率卡着点,外形上不必太过精美,功能也不需要太多,只要能煮饭就行,因此也算是目标明确,只要克服了技术上的难度,并没有洗衣机那么繁琐和精细。
厂里说办幼儿园,没几天苏榆就见到有个独腿的老者被轮椅推着过来教孩子们拉小提琴。
另外还有活动课的老师,教认字的老师,瞧着挺像模像样的。
第一天学小提琴,妙妙兴奋的给苏榆展示自己上课时学的音符,这孩子记性好,老师课上教的几乎都能背下来。
不光记音符快,老师教认字时,第一天她就认识了自己的名字,但是还不会写,回家时忍不住跟苏榆炫耀:“妈妈,你写一个我的名字。”
苏榆不明所以,在笔记本上写了韩琪两个字。
妙妙歪头看了半天,怎么跟老师教的不一样,便跟苏榆道:“不是这个,是我的名字。”
“这不就是你的名字?”苏榆不解。
“我的名字是三个字这个只有两个。”小家伙急得不行。
苏榆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她一直以为自己的名字是韩妙妙。
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让妙妙明白妙妙只是她的小名,她还有个大名叫韩琪,以后上学都得用这个名字。
马路北边那片荒地到底是被高厂长给谈了下来,目前正在建新厂房,配套的办公楼和食堂都要有,接着又要起新宿舍楼,后面还排着小学,实验楼。
水泥厂从年头忙到年尾,机械厂的单子占了大头,京市附近的砖厂就一个,一年到头也是忙个不停,规模扩大了三倍不止,这还只是建筑方面,像是跟机械厂密切合作的塑胶厂、缝纫机厂、电池厂、钢厂都在不断的招人。
不得不说,一家成功的企业可以带动整个商圈的发展,辅料、包材、后勤都跟着养活了一大批人。
机械厂的食堂在京市出了名的豪横,手里有钱有票,虽然物质紧张,但总不至于连食堂都没的吃,就像国营饭店总有肉卖一样,每次食堂的物资车拉了蔬菜回来,工人们就会一哄而上,大永村的不来卖菜,他们买个菜都要跑老远,可算是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机械厂的食堂不光豪横,还以美食着称,听说连苏国人吃了都说好,有亲戚在这边上班的偶尔会让人帮忙捎带一两个菜回去,可能是不经常吃的缘故,还别说真挺受欢迎的。
在京市,一说在机械厂上班,好多人都会好奇的问:你们厂生产的吹风机真的一吹头发就干吗?你们厂的洗衣机洗衣服真的比人洗的都干净吗?听说你们厂的苏总工很年轻,结婚了吗?
然而神秘的苏总工不但已经结婚了,还已经有了孩子。
第81章 婚后六三
机械厂基本上保持着隔断时间就会上次报纸的频率, 从第一台小风扇开始,京市的报纸刊登了之后,地方上的又会转载, 根本不用特意宣传就有了群众基础。
这种需要露脸的行为, 苏榆一向不怎么热衷, 但是介绍研究人员时她的名字一直位列首位, 其实真正认识她这个人的不多。
近一年来耕地机研究一直很低调,若不刻意打听,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研究项目, 这次去田里试机器,张厂长却罕见的请了报社的记者过来,同行的还有拍照的摄影师。
“恭喜啊, 韩工, 明天要上报纸了。”前一天晚上,苏榆给他把工装熨烫平整, 眉眼含笑的揶揄道。
韩尚眉毛都没动一下, 这些年他被人揶揄的次数不要太多, 每次苏榆那边一有什么成果, 厂里那些工程师们就会跑他这边来道喜, 估计是想看他憋屈的样子, 韩尚云淡风轻来者不拒,笑话没看成,那些人极为不爽利。
媳妇上报纸了, 媳妇升总工了, 媳妇立功了,处处被媳妇压了一头,迎着众人同情的目光, 韩尚这口软饭吃的理直气壮。
你要觉得他脸皮薄,想拿这来堵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他向来不怎么在意别人的目光,实惠是自家的就行。
“老实说,你们是不是想坑人?”苏榆凑过来趴在他肩膀上问。
韩尚眼角微抬,疑惑的看着她。
“别否认,我都能猜到,先是悄摸把东西做了,然后再登报大肆宣扬,是不是准备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苏榆好整以暇的问,她最近听说了些机械厂和汽车厂的恩恩怨怨。
韩尚轻笑,回头捏了捏她的鼻尖,“不需要那些伎俩也能收拾他们。”
“那这次怎么这么高调?”苏榆反问。
“张厂长有他们的思量,目前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又恰逢国庆,取得研究成果自然要昭告天下稳固人心,提高全民的核心凝聚力。”韩尚随口道,他没说的是,自然也有打脸汽车厂的意图。
说起来,京市机械厂和汽车厂的恩怨由来已久,最初的时候只有汽车厂有发动机研究组,但据说是机械厂向上面反映,想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请的还是当时名声很盛的钱总工来挑大梁。
自此就有了两家互相别苗头的意思,刚开始是汽车厂领先一步,然后机械厂后来居上,在冷却循环系统上与他们拉开了差距,自此便有了分水岭。
汽车厂追赶不上便想了办法,花钱从苏国请了专家过来,势头突飞猛进,去年已经放出风声,两年之内必出成果。
作为老牌重工企业,汽车厂刚开始筹建时就声势浩大,口号喊的震天响,然而多年来却一点声响都没有。
与之相比,这几年机械厂出的风头一波接一波,成果一个接一个,发展迅速,势如破竹,孰高孰低一眼得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