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文艺之路(2 / 2)

加入书签

跟文艺片的追逐奖项类似,未来一窝蜂的拍青春片,就是逐利了。

未来,大众将文艺片狭隘的定义为票房低、明星少、制作粗糙、节奏沉闷,专供海外电影节,这样的“固有印象”,让大众和文艺片渐行渐远。

但怪谁呢?

肯定不怪观众,更不可能怪他们看不懂。

八十年代末,胜利艺术电影院独家上映《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不是廖帆那部,那时的观影盛况,跟未来人们对文艺片的印象大相径庭。

影院443个座位连续3个月常常爆满,到最后售票处不得不拉起铁栅栏分流观众。

就算是未来,刘杰执导、11年上映的《碧罗雪山》,这部最初压根儿没准备公映的电影,在京城新建的MOMA艺术中心放映了整整一年半时间,且往往一票难求。

而且跟《那山那人那狗》相似的是,它也只在这一家影院放映,评价也差不多——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刻意夸张的表演,用非常朴素的手法,以冷静、凝练的镜头,记录下青山绿水间发生的故事。

因为这部电影对白几乎都是傈僳语,即使是一部华夏电影,但观众也只能看字幕,这跟宁远他们的电影在霓虹国上映也差不多。

连这种方式都有如此盛况,可见好的文艺片,永远都不缺观众。

所以,每当导演和制片方票房扑街,把锅甩给文艺片,说自己怎么怎么理念高深,观众没看懂的时候,以后他们的电影也不用看了。

这也就导致了,未来即使是文艺片的作品,宣发时也不敢把自己的影片归为这一类。

《白日焰火》——这次是廖帆演的,似乎这家伙跟焰火杠上了。

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它都是一个标准的文艺片。但在德国参评回国后,却主打廖帆+桂纶美明星主演、柏林金熊大奖加持。将电影跟“文艺片”划清界限,作为一部犯罪类型片来宣发。

直到票房破亿后,片方才改口称自己是文艺片。

在学校,以及在话剧院,宁远不止一次跟秦莉,跟孟辉和廖帆他们探讨过这个问题,尤其是跟廖帆他们喝了酒之后,都破口大骂那些混蛋砸了文艺片的招牌!

秦莉在为宁远挡了很多采访后,给宁远批假的时候说道:

“既然现在已经这样了,希望你以后能给文艺片正名,让观众知道不仅有内涵,还可以卖钱。”

“卖钱?哈哈,老师你啥时候也开始俗了,这不像你的风格呀?”

“大俗即大雅,不要担心好片子普罗大众看不懂,如果有问题,那也只能是学艺不精——好了,去吧,到了那边注意安全,也注意自身言行,因为你不仅仅代表自己,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

“谢谢老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