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8章 来者何人(2 / 2)
雷达信息处接收到数据后,就需要对空勤目标描绘航迹,以进一步判断目标性质和意图,方法是什么呢?
答案很悲催,因为方法是全手工作业。
具体做法是,由参谋在有机玻璃板或者半透明的硫酸纸上标图,再把这张图叠加到地图上以准确描绘出目标航迹,这个效率就可想而知了,通常情况下,一个参谋只够精力负责描绘一条到两条航迹,若空情有多个目标,送作战处或者指挥部的航迹图,还需要把几张硫酸纸叠加在一起。
说起来已经挺麻烦了,具体操作还要更复杂,比如,远程警戒雷达大部分是两坐标雷达,而测算目标高度还需要测高雷达或者三坐标雷达提供;在华夏当前装备的测高雷达中,有很多都是依靠多路径效应测高的老式UHF波段雷达,灵敏度不高,测出的高度差出上千把米也很正常,这就给指挥判断空情状态造成了很多麻烦……
有同学就要问了,有谭二这个“挂逼”在,此时华夏的雷达不应该已经很不错了吗?为啥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嗯,这个,因为华夏的国土面积实在是大,雷达站也多,要全部更新这些雷达系统么,那要花的钱可就海了去了,于是,在“军队要为经济建设让路”的时代背景下,能凑合就先凑合吧……
而且雷达本身就有数据更新率问题,采用机械式旋转扫描天线的固定雷达站的大型预警雷达数据更新率是很低的,平均六七秒才能更新一次,再叠加测距误差,在很多情况下,目标的航迹曲线需要参谋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描绘,同学你要非得理解为“脑补”其实也没差多少……人工这么一干预啊,数据的准确性就实在不好说了,对执行这项任务的参谋人员的业务熟练度和对空域的熟悉程度也是极为重大的考验。
固定警戒雷达站还有一个问题——受地形影响,它有盲区,因此,还必须在整个雷达网中增加地形补盲雷达和机动式补盲雷达,这些雷达要是灵敏度高还好些,要是性能再差一点,目标只要降个高度,脱离无线电接触一段时间,都能被雷达系统当成一个新目标来处理了。
你看,这还仅仅只是一个空情的信息上报过程就已经这么困难了。
再接下来,军区在收到空情情报后,必然有一个信息核实的流程,这个任务通常是由航空兵以及其他军种来协作完成的,航空兵会派遣担任战备值班任务的战机升空查证,为避免出现误警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比如前苏俄击落民航客机那种,这类查证工作通常需要飞行员以目视确认目标的准确信息。这个信息从飞行员到空军基地再到空军师再到军区一级一级地传递上来,又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相应地,等军区方面做出决策再反馈回飞行员,这时间得再Double。
由此可见,在这套空情处理方式下运作的流程,其指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该空情还伴随着自然或者人为的干扰,仅要核实空情就非常困难,就算没有干扰,大集群高速度的目标,最后汇总出来的航迹也很难保真。
显然,这非常不利于指挥官对空情进行正确的判断,更很难进行统一的指挥。
就像当前面临的这个紧急情况,恐怕唯一令人欣慰的,就是宁都军区装备的这套C3I系统在空情和指挥信息的上传下达方面,表现良好,在谭振华强烈建议下铺设的首条军用光缆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此刻,这些都不是关键。
关键是,来者何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