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选择之前(2 / 2)
但是,由于湾岛面积及人口因素的影响,其内部市场狭小,以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很快便趋于饱和,导致经济后劲乏力,不过还好,他们也正赶上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欧洲和米国正于此时开始了去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低技术含量制造业开始转出,而承接这些产业的,正是包括倭国在内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倭国及“亚洲四小龙”因此开始了经济腾飞,湾岛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了经济发展,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
在这一时期,湾岛的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其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湾岛GDP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
但是,湾岛的这种经济模式是极为依赖外部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市场的,典型的湾岛企业遵循的流程是:从倭国进口生产资料,向米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倭国、市场上依赖米国的三角贸易关系。
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湾岛企业家思维惯性:在电子产品的产业链国际分工中,他们的做法应该是从倭国或者米国进口芯片和其他元器件,加工成电路板或者成套电子产品,再将其销售到米国。
这是他们已经遵循了将近二十年的企业逻辑,并且是已经被市场和各自的经历无数次地证明了其成功的逻辑。
即便是王永清那样的人物都难免陷入这样的思维定式。
毕竟如果要投资半导体行业,那就是要向电子行业的供应链上游发起了挑战,也必然会打破现在的供应链格局,要面对的,是昔日三角贸易关系中另外两极的联合打压。
以湾岛目前的能力,有资格发起这样的挑战吗?
或者说,在这个行业并没有多少积累的湾岛,有资格贸然插足现在正打得如火如荼的“米倭半导体战争”吗?
恐怕绝大多数的湾岛企业家都会因此而投反对票的。
王永清没有丝毫隐瞒地告诉了张忠谋,“工研院”力推的半导体计划,在湾岛内部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而目前反对的声音占据了绝大多数。
事实上,就连王永清本人也是一个反对者,尽管在另一个时空中,他曾经出面为“台积电”站台并领投了该企业,却在股权可以交易的第一时间,就将手里持有的股份抛了个精光——这恐怕是这位湾岛的“经营之神”此生做过的所有重大决策中,最错误的一项吧?”
此刻,在这父子两人的在心中,不由得都浮现出了一个问题:从湾岛开始半导体行业的创业之旅,真的是最佳选择吗?
“忠谋,我得告诉你一件事,从我这几天的走访来看,谭振华对香江企业界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沉默了良久之后,张蔚观终于开口了:“至少在“甬港会”内部,他的号召力非常大,几乎每个人对他抱有毫无保留的信任,我猜测,这应该是因为自从他加入这个“甬港会”以来,已经为会内所有人都赚取到了巨大利益的原因,而且至今为止,他还没有一次投资失败的记录。”
“父亲,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看来,也许我该和那个年轻人好好谈一谈。”
↑返回顶部↑